展览现场,严友人的雕塑作品吸引参观者驻足欣赏。 文汇报记者 叶辰亮摄
■文汇报记者 徐维欣
“这是一种幸运。我在上海出生并在上海精神的熏陶下长大——这种精神首先是创新、是兼容、是海的胸怀、是海纳百川,永远带一份怀旧、永远带一份向往……”雕塑家严友人将朴素的言语作为其肖像雕塑展的开场白。
这个主题为“生命符号·读心塑魂”的雕塑展,是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系列活动的重要展览之一。“这是对经典严肃艺术的一次见证和考验,也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历史上首次个人雕塑展和首次在上海举行的肖像雕塑个展。”主办方如此表示。
85尊雕塑、48位院士的珍贵照片和速写,展览始终围绕着宗旨:生命开创、托起明天、灵魂升华、升腾不息。严友人说:“这将是雕塑艺术与观众心灵沟通的一次盛宴。”此外,展览还特别安排了一个“雕塑工作室”,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艺术家的现场创作。
荡尽浮嚣,“虔诚”少女终呈现
1943年,严友人生于上海,22岁时从上海美专雕塑系毕业,1985年起成为职业雕塑家。他早年得到恩师、一代雕塑大师张充仁先生的教诲,淮海路上那座著名的聂耳像就是师徒俩合作的结晶。2002年,他的青铜雕塑《生命》曾以100万元的价格首开中国雕塑第一价。
严友人的作品多为追问生命的题材,在对空间位置关系的凝视中准确把握读心塑魂的生命符号。他始终秉承“西法东魂”的艺术主张在雕塑界独树一帜——使西方油雕技法和东方艺术哲学完美联姻。比如,这次展览的纪念雕塑《跪着的少女》。这是一个雕塑小件,却能让观赏者俯首沉思。严友人说,这件作品纯属一种“无心插柳”的意外。“2007年的夏天,我随手拿过一团泥,不假思索地捏了起来,不经意间完成了一个虔诚跪地的少女。”当然,作品并非就此诞生。“少女”完成后,严友人并不在意,随手放在工作室门口。倒是其夫人徐建英额外惦记,几次搬家都不舍得扔掉。
7年过后,泥巴干缩了,肢体断裂了,不过骨架依然存在,风雨将这件小艺术品剥离成了一件残缺美的作品。此时,严友人看见了“雕塑中的雕塑”。“她露出了真容,魂的真容。洗尽铅华,荡尽浮嚣,我从她的裂变中看见了本真——祈祷。”
经过构思的积累和沉淀,严友人再次进行创作,雕塑的真实含义从而被凸显。“在7年后的今天,‘跪’里的‘祈’向我们展示出这件作品终于可以成为一件给人带来震撼的艺术作品了。”
艺术作品的欣赏不是靠看,而是悟。观众任何一点点体会都是艺术家的所求。这是严友人总结而出的“雕塑中的雕塑”。
读懂内心,为雕塑注入精气神
当然,说起严友人,就不得不提肖像雕塑,这也是他近年来的主要艺术成就。肖像雕塑往往最能体现和检测雕塑家的功力。
严友人的雕塑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榨取的过程。拿大戏剧家黄佐临的胸像来说吧,这个人物的经历太丰富了,需要连续几个月地观摩黄佐临的录像资料、阅读其作品,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气,然后再一点一点地还原出来。从屈原、弘一法师、功勋卓著的元帅将军,到巴金、贺绿汀、陈逸飞、苏步青、郑君里等艺术大家的雕塑作品,策展人孙永康说:“每一尊肖像雕塑都有着呼吸的气场,有着摄人魂魄的震撼力以及不可磨灭的记忆。”《中华十二文化名人》的最初创作构思来自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等12座雕塑都几乎被省略了脸部的细节。“是的,我们看不清他们的五官,但也无须看清他们的五官。”严友人说,“孔子”双手高揖,头部微仰,长袖飞动,袍笏飘然,俨然一派“素王”风度,一看就是一个“礼”字。“我负责提供‘独具性’的神态和特质,比如同样是昂首向天,如果一眼看不出谁是屈原谁是李白,就彻底失败了……”
读出人物内心的“痛点”和“亮点”,使得严友人的艺术创作糅入了人物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