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一琼
3月底,六部门相继出台房地产相关“新政”,力图从土地、建设到信贷、税收等多个环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改善并拉动居民居住消费。昨天,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社会学研究所公布了一份关于本市居民居住及物业现状的调查。有效样本数2010个,被访对象是18-65岁本市常住居民,包括户籍居民和在沪居住半年以上的外地户籍居民。
近半受访者住在中环外环间
调查显示,居民在内环内、内-中环间、中-外环间、外-郊环间、郊环外购买商品房的比例分别为17.4%、18%、46.4%、5.3%、12.9%——近一半居民在中-外环间购房。调查同时显示,近六成上海常住居民通过购买商品房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愿望,有一成居民通过保障性住房解决了住房问题。
调查中,本市常住居民家庭户均居住建筑面积为71.04平方米,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为24.16平方米,中位数为21.20平方米(中位数,指位于最大值与最小值最中间的数值,以避免“被平均”问题)。常住居民家庭共住人口平均为3.09人/户,这表明家庭小型化为本市主流的居住模式。
换大房只能牺牲地段
调查显示,低学历、低收入常住居民居住在“郊环外”的比例最高。
调查中,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常住居民居住于郊环外比例越高。其中,个人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3万元至5万元之间的常住居民居住在郊环外的比例分别是33.6%和19.2%,几乎是个人年收入在7万元至10万元、10万元以上居民的2倍至5倍。这一数据提示,为广大低收入群体提供更便利、更优质的居住房仍是政府公共服务的艰巨任务。
同时,上海房价呈现“里高外低”阶梯状,为改善住房面积,越来越多居民去外环郊外购房。对已购商品房居民分析显示,内环内、内-中环间、中-外环间、外-郊环间、郊环外居民人均购房建筑面积(商品房)分别为24.13平方米、26.16平方米、23.59平方米、29.41平方米和35.29平方米。
结婚、生育逼着“房奴”诞生
统计发现,本市从业人员中,30岁以下、30-39岁、40-49岁、50-59岁四个年龄段的居民,拥有商品房的比例分别为37.2%、57.9%、62.3%、68.2%。30岁以下年轻群体中有近四成(38.5%)人租住在单位宿舍或商品房。
调查发现,为改善住房,结婚有孩的家庭比未婚、已婚无孩的家庭更积极购买更远、面积更大的住房。
未婚居民的户均居住建筑面积为69.33平方米,结婚无孩的居民户均居住建筑面积为75.51平方米,而结婚有孩子的居民户均居住建筑面积增加到78.44平方米。数据也显示,已婚有孩子的居民,在郊环外购房的比例(15.3%)明显高于其他婚前、已婚无孩的家庭。
青年人怕脏老年人怕吵
关于当前小区物业管理问题,调查显示,居民反映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依次为:停车(40.4%)、宠物扰民(33.7%)、保洁(31.1%)、保绿(30.2%)、群租(26.3%)、保安(25.7%)和物业服务(20.9%)。
调查中,30岁以下青年人对保绿问题(34.1%)的关注度高出60岁以上老年人近10个百分点,对保洁问题(36.1%)的关注度高出60岁以上老年人近15个百分点,对保安问题(30.6%)的关注度是60岁以上老年人的近两倍;而60岁以上老年人对群租问题的关注度则是30岁以下青年人的两倍多。这一结果反映出青年人对生活品质要求更高,老年人对安静的睡眠环境要求更高。
此外,调查还显示,购买了商品房的居民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意愿明显高于租房居民。他们有着更高的主人翁意识,更愿意投入社区建设,如社区服务、社区文化和社区管理等。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