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佳灿(右)在手术中。(长海医院供图)
■本报记者 陈青
苏佳灿说自己很幸运,能同时拥有军人、医生、教师这三种特殊而光荣的身份,面对这三种身份,苏佳灿给出的角色定位是:军人最重要的使命是奉献,医生的使命在于救死扶伤、勇于担当,而教师的使命在于教书育人。
去年某天,家住虹口区105岁的罗阿婆因不慎摔倒导致髋部骨折,先后转诊数家医院,均因手术风险太高而放弃手术。保守治疗10天过去,罗阿婆的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逐渐出现了发热、咳嗽的肺炎症状,神智也变得模糊,生命之光越发微弱。苏佳灿十分清楚,髋部骨折对于高龄老人而言,可能是致命的打击,放弃手术则等于放弃生的希望。
16年的从医经历告诉他,这是一台极富挑战的手术。尽管此前苏佳灿也接诊过许多高龄髋部骨折老人,但为105岁的高龄老人动手术,这还是头一回。苏佳灿还是动员了老人家属:“要是我奶奶的话,我会选择手术治疗,让老人活得有质量、有尊严。”
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术的创伤,苏佳灿决定应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微创技术,为高龄老人术后康复创造条件。经皮穿刺、微创切口、放置髓内钉……手术仅20分钟便成功完成。术后4小时,罗阿婆便能下床行走。
苏佳灿还有一个身份——教师,他自称这是他最喜欢的工作,他认为:“一个好老师,可以带出一大批好医生。”
为了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复杂医学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他打破常规,创立了“起、承、转、合”的课堂教学法,认真打磨每一堂课,以精品课程的标准要求自己,先后获得了多项奖励。
学生曹烈虎说,和一般的医学课不同,苏教授不会直接教学生专业的病理知识,而是会以一个患者病例开篇,结合病人患病前后检查等,设置问题,与学生展开互动,共同分析讲解病理,这样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尽管课程只有短短20分钟,苏佳灿却要准备一两个月。苏佳灿说自己没事儿就喜欢“瞎琢磨”,想着怎样以更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这些枯燥的专业知识教给学生。当别人问他为什么如此热衷教学时,他说:“是二军大的专家教授们深深地感染了我,当年上学的时候,生理解剖课的教员带着几位年轻女助手,在寒冬腊月,把手直接伸进冰冷的福尔马林药水中捞标本……是他们让我觉得,教书育人是件神圣的事。”
在苏佳灿眼中,与一般医生不同,作为一名军人,更加多了一份爱国、爱人民的情愫,同时也多了一份舍己为人的精神,“医生的使命在于救死扶伤,而军医的使命中还有更重要的奉献”。
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主动请缨,随队奔赴灾区。20余天,他走遍医疗队周围的每个村庄,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抢救任务结束后刚回到上海,就又担任了抗震英雄刘东的主治医师。他为了挽救这位抗震英雄的生命,24小时吃住在值班室,经过100多个日夜、51次全院会诊、30多次手术,终于成功抢救了英雄的生命。
2013年8月,他参加解放军总后勤部专家服务团,跑遍4000里青藏线,为沿线哨所官兵送医送药,带着强烈的高原反应,他边吸氧边为患者做手术。
尽管条件艰难,但他先后在青藏沿线诊治740余例病患,走过无数的边关哨所,教那里的医护人员先进医术,“比送医送药更重要的是留下好的理念和技术”,他将微创等实用技术倾囊相授,给高原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