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艺术宫集中了三场高水准的中外油画展——“俞云阶艺术大展”、“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品巡展”,600多幅价值连城的中外油画名作集结向公众展出,这在国内美术展中极为罕见,成为美术爱好者关注的热点。此次大集结式的展览汇集了上海油画大家、20世纪中国具象油画,以及对中国油画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俄罗斯油画,串起了写实主义油画在我国的传布和演变,业内专家认为此举是画坛盛事。
中华艺术宫馆长施大畏说,中华艺术宫开馆两年多来一直立足于中国的文化立场进行中外文化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品牌性大型系列展览“同行——美术馆联合展”,今年是第二届,讨论的主题是中国的具象油画与俄罗斯油画的关系。三大展览不但以国际的视野审视中国油画,而且以中国的立场评判世界艺术,可以让更多创作者寻求真正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俞云阶艺术大展
用真挚情感刻录“时代肖像”
从《瞿秋白像》、《巴金像》等作品中的名家名人到《吾土吾民》等作品中的普通百姓,俞云阶的肖像油画被美术界称为“时代肖像”。
此次展览中,俞云阶最为知名的肖像画几乎悉数亮相,前后跨度50年的200多幅作品,展现出不同时期对光影色彩的理解和探索,其中最有名的是3幅巴金的画像。策展人武秦瑞说,俞云阶曾回忆第3次画巴金像时,在巴金的书房里耗了6个半天,他们谈天说地,在“动态”随意中,俞云阶将巴金的思想和感情转换为油画表现的瞬间。俞云阶曾说,画中的巴金“充满了喜悦”,而巴金也曾说,俞云阶画的更多的是画家自己。
作为中国第二代油画的旗帜性人物,俞云阶师从徐悲鸿、傅抱石、吕斯百、黄君璧等大师,而后又培养出陈逸飞、魏景山、邱瑞敏、夏葆元等日后蜚声中国油画画坛的名家。俞云阶承上启下的同时,也完成了他对“苏派”油画的延续创新。1956年,俞云阶被前苏联著名油画家马克西莫夫钦点,进入设在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的“马克西莫夫训练班”,在一年的时间里,俞云阶完成了约40幅作品,如何运用色彩是他最大的收获。评论界对俞云阶的毕业作品《炼铁工人》有这样的评价:“工人的肤色、白色服装在炼铁炉火映照下表现自然,整个画面能给人以火热烧炙的感觉”。
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
用开阔视野构建“国家叙事”
和俞云阶一同参加“马克西莫夫训练班”的画家靳尚谊,他的名作《青年女歌手》出现在“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中。靳尚谊在构图上借鉴了《蒙娜丽莎》,却将达·芬奇画作中的背景置换为中国五代时期范宽的山水画。这种融合尝试,在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看来,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
与《青年女歌手》一起首次来沪展出的名作共299幅,著名的《开国大典》、《夯歌》、《起家》等构建起新中国历史叙事和集体记忆的油画作品。这些中央美术学院的珍藏,见证了“中国油画”百年间,从最初努力戒除中国画技法的印迹,到逐渐掌握油画技法并娴熟运用,再到加入自己的文化符号和思考的历程。
展览中,画家孙滋溪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一批作品,被美术界誉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标志性油画。作品用类似年画的表现方法和审美特点,展现出当时手提行囊排着长队等候拍照的幸福场景。孙滋溪曾撰文回忆,当时的一则新闻报道让他创作欲望更加炽烈:因没有来北京的机会,有位工人将自己的照片寄到摄影服务部,希望加上天安门。有评论家认为,尽管作品充满时代烙印,但是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很容易就能感染观众。这恰恰是作品能够感动半个世纪之后观众的原因。
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品巡展
国际语境中展现“文化品质”
“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品巡展”呈现了30余位艺术家的56件作品,集中展示了俄罗斯油画发展最繁荣多变的时期。展览中的不少作品,正是中国油画家曾经学习模仿的范本。施大畏说,阿尔希波夫的《农妇》、马克西莫夫的《小拖拉机手萨沙》、莫伊谢延科的《母亲们,姐妹们》三幅画,都伴随着中国当代油画家的创作生涯,他自己就曾临摹学习杂志、画册上的这些作品,这也是他那一代画家的共同经历。如今,面对曾经的老师,中国油画家逐渐能够在平等的语境中,用作品与俄罗斯艺术家进行对话。
中华艺术宫副馆长李磊认为,三大展览作为中华艺术宫“同行——2015美术馆联合展”的组成部分,让观众重温历史也展望未来。中国的油画创作从向欧洲学习,到融会中国传统审美,再到形成具有民族个性和时代特征的“中国油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创新的鲜明特征。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