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玮婕 张晓鸣
■到2020年,浦东新区将基本形成面向全球的创新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基本建成创新型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基地,基本形成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创造活力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完备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
■浦东新区“促进人才创新创业14条”已制定完成,将进一步探索试点,实行更加开放、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政策,继续在全市领先一步
未来五年内,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主体,康桥工业园区、国际医学园区和周边镇级工业园区为支撑,一座完整的“张江科技城”将浮现在世人眼前——大科学设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应用技术创新和转化、科技产业四个圈层的空间布局将面向、集聚并辐射全球的创新资源。
昨天,这张来自浦东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蓝图对外公布,未来从“张江科技城”起步,北连金桥、外高桥,向南呼应临港的一条“创新走廊”将纵贯全区。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浦东新区区长孙继伟表示,到2020年,浦东新区将基本形成面向全球的创新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基本建成创新型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基地,基本形成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创造活力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完备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
打造最好的“张江科技城”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出台后,浦东新区目前正抓紧制订“行动方案”,努力率先全面落实。其中,“张江科技城”的打造备受瞩目,将从规划、功能、产业、环境等方面入手,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最优美、配套设施最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最健全、产业和功能集聚最高端、文化氛围最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最浓厚的目标。
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张江将承接一批国家大科学设施,构建由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等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集聚一批高端研发机构,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创新链上的重要节点;打造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着力提升对创新创业、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支撑能力;建设一批应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努力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建立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新型孵化器,形成链接全球的孵化创新网络。
据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张江管理局副局长、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杨晔介绍,在政府服务模式的改革创新上,除了承接落实好市级下放的163项审批权限,找准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的最佳结合点,张江还会探索与国际接轨,加快形成服务科技城建设的政府服务模式。
构建“双自联动”高效机制
上海自贸试验区和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都是国家战略、都在浦东,如何发挥“双自联动”的叠加优势,是一篇“大文章”。为此,浦东制定了专门的实施方案,聚焦联动发展和制度创新,推动投资贸易便利与科技创新功能的深度叠加,促进制度创新、开放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园区和最好的科技城。
孙继伟说,“双自联动”具体包括“1+4”五个方面、18项内容。“1”是指创新体制机制,“4”是指机构、资本、技术、人才四大创新要素。通过这些试点,一方面要建立一套体现市场导向、符合国际惯例的创新型体制机制,使创新创业的门槛更低、生态更优、效率更高,包括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的支持办法;推动生物医药CMO(合同生产外包)试点;建设面向国际的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
另一方面,要打通贸易监管创新、金融监管创新、服务业扩大开放等与科技创新之间的通道,使科技创新更便利、成本更低、要素流动更活跃,包括通过自由贸易(FT)账户,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降低科技企业融资成本;推进生物研发材料进出口便捷通关,实现保税、通关与检验检疫等便利化。
人才管理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目前,一份浦东新区“促进人才创新创业14条”已制定完成,新区将进一步探索试点,实行更加开放、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政策,继续在全市领先一步。孙继伟说:“我们将研究和推出一批更有突破性的人才政策,争取国家和市里支持浦东先行先试。”
在国际人才的引进上,新区将争取率先在人才出入境、就业许可、执业资格、离岸创业等方面取得突破;针对国内人才引进,重点在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办户籍、直接落户等方面,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倾斜力度;在人才发展环境方面,将围绕人才创新创业和安居乐业等重点需求,整合各类公共和市场服务资源,解决人才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据透露,浦东新区将加强与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等全球科技创新先进地区的技术交流,有望建立3万平方米自贸试验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支持海外人才设立离岸研发、离岸贸易、离岸金融等创业企业。按照上海自贸试验区主导产业制定准入目录,通过猎头、风投等市场机构建立人才及项目入驻认定机制。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