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元之子谢继民日前携子女、孙辈参观纪念馆,缅怀先烈。
纪念馆拍卖获得美国记者海岚·里昂在淞沪会战中拍摄的与四行仓库保卫战密切相关的原始照片。
多媒体交互技术还原当时的战斗场面。
四行仓库西山墙上的弹孔痕迹被精心还原。
巨幅绘画表现当时“孤军抗争”的激烈战况。
谢晋元(左)临危受命,接受孙元良(右)委派指挥防守。
战斗间隙,士兵们在仓库内紧张准备弹药。
粮食紧缺,士兵们烹制萝卜、黄豆充饥。
女童子军杨慧敏冒着生命危险连夜泅渡苏州河,将一面国旗交到守军官兵手中。这面国旗在楼顶升起,士气高涨。
展览用艺术手法再现当时中外新闻舆论对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关注和支持。
微缩景观再现当时救治伤员的忙碌景象。
蜡像逼真还原“四行仓库保卫战”战斗场景。
□摄影/傅国林 袁婧
■撰文/本报记者 钱蓓
四行仓库位于上海闸北区南部苏州河北岸,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层大厦,建于1931年,原是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四间银行共同出资建造的仓库,是当时该地区的最高建筑,后被当作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师部,贮存了大量食物、救护用品及弹药。
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是“八·一三”淞沪会战中的一次重大战役。88师524团谢晋元中校奉命率部坚守四行仓库,掩护部队后撤。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士兵共有400余人,但为迷惑日军,当时对外号称“八百壮士”。他们孤军浴血奋战四昼夜,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给敌人以重创,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
8月13日,淞沪会战纪念日。
历经一年零八个月的紧张筹备,闸北区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今天正式开放。
苏州河畔的这处建筑包含一个纪念馆、一面墙、一个广场、一组雕塑,是上海仅有、全国少见的战争遗址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建筑无声。但弹痕累累的纪念墙让人望见1937年天空中那挥之不去的硝烟,听到历史深处经久不绝的枪炮声。
淞沪会战期间,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死守孤楼与日寇鏖战四昼夜。仓库西墙受到日军正面攻击,留下无数枪弹孔洞。战后,它们尽数被封堵。
如今,修复后的西墙恢复了日军炮击形成的8个主要炮弹孔,寓意中华民族经历的8年抗战;恢复了430个大小枪眼弹点,表达对参与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四百多名壮士的敬重和缅怀。
弹孔是历史的眼睛,带着人们回望过去。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序厅以一封家书开启追寻历史的旅程。谢晋元在赴淞沪战场前给妻子凌维诚写了一封家书,字里行间透露出毁家纾难、舍家为国的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工作人员多方搜集史料,先后找到了88师师长孙元良下达给谢晋元坚守四行的手令、国民党元老顾祝同在台湾《八百壮士》电影开镜式上对四行保卫战的回忆、一营营长杨瑞符在保卫战后不久写下的回忆录,并参考蒋介石日记,首次还原了由高层决策到谢晋元最终执行这一完整的“命令链”。跟随这条“命令链”,观者紧随战事推进,仿佛身临其境进入枪林弹雨的现场。
展馆设计考虑到建筑的战场遗址属性,力求逼真还原战场效果和战斗过程。其中最惊心动魄的节点一一呈现,临危受命、积极备战、外围阻击、壮士八百、凌晨杀敌、浴血奋战、舍生取义等情节步步推进。比如,危急时刻陈树生身背炸弹跳楼,与敌同归于尽,当这样的场面再现于眼前,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纪念馆大量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把观者带入互动境地。在“隔河助战”展示单元,观者视角被转换,不再是毫不相关的“看故事的人”,而成为蜂拥至苏州河南岸观战、助战的民众一员。当著名抗战歌曲《歌八百壮士》旋律响起,所有人的情绪都被带入高潮。
在二楼展区,“八百壮士”英名墙上镌刻着323名“八百壮士”的姓名、职务和军衔。据史料记载,坚守四行的“八百壮士”实际人数约420余人,但长期以来,除谢晋元、杨瑞符等将领的姓名外,大多数官兵的名字并不为人所知。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备工作人员搜索、比对各种书籍,赴上海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等地调研,到曾输出过200余名“八百壮士”的湖北省咸宁通城实地考察,整理出目前这份名单,在纪念馆内首次披露。
参观结束,观众可以参与“寄语投书”——撰写和平寄语并签名投书,留下对历史的感悟,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