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演示员用手机语音系统控制机器人跳舞、讲故事。 本报记者 陈龙摄
■本报记者 徐晶卉
走进小i机器人的实验室,迎面就看到一大一小两个机器人。大一点的机器人叫做“艾娜”(Ina),两周前刚刚到交通银行“报到”入职,成了一名“大堂经理”;而小一点的名唤“纳欧”(Nao),一听说我们想要看表演,立刻秀了一段街舞,表情丝丝入扣。
这两个机器人的“身躯”,一个来自韩国,一个来自法国,而核心部分的“大脑”却是上海制造。经过15年在智能交互能力上的不断深化,如今的小i机器人不仅拥有高智商,也同时具有高情商,插上硬件的“翅膀”,就能在不同场景下工作。难怪全球研究机构“加特纳”(Gartner)在今年的权威报告中连续八次提到小i机器人,分析师认为其科技含金量在全球相关行业可排进前三。
银行来了机器人“大堂经理”
“我想买理财产品,有啥可推荐的?”在实验室里,记者对着“艾娜”提了个要求,它立马明白了,手中端着的屏幕上,交通银行系统的理财产品被一一罗列了出来。
这以前是银行大堂经理的活儿,可如今机器人已能完全取代,而且做得更好。小i机器人联合创始人、总裁朱频频告诉记者,“艾娜”像人一样,能用语言和客户交流,而且还能进行上下文的语境联系,交互准确率超过95%,“在联入交通银行系统后,诸如‘老子还有多少钱’这样的客户语言也能被理解,并且通过人脸识别,快速为客户查找账户余额。”
事实上,这个机器人从实验室做出产品到前去银行“上班”,只需两个月时间。之所以那么快,一方面是因为用户有需求——交通银行很早就想要一个用于迎客的机器人,为此还曾低调去韩国定制了硬件,可惜最后产品因为不够“机智”而被淘汰。因此,当小i机器人“实体化”之后,交通银行一眼就相中了它。而另一方面,小i机器人的“大脑”其实早已和交行配对——交行的微信、QQ、短信等渠道的智能客服此前都由小i机器人负责,这也使得后期的数据导入和测试变得更为便捷。
除了交通银行外,目前包括招商银行在内的几家大银行都已相中“艾娜”,并进入“培训阶段”,不久就将“上岗”。朱频频透露,目前实验室研发人员正在探索“艾娜”的引导功能,让机器人带领客户到指定的地方去办理业务,“这需要做室内定位,我们准备使用超声波技术,争取把误差控制在10厘米以内。”
“软硬兼施”从幕后走到台前
虽然产品名字叫做小i机器人,但过去公司的业务定位一直是“软件”,默默地在淘宝、微信的后台帮助各大企业与用户交流,从不碰硬件,一直到去年才确定了“由软到硬”的发展战略。而第一个机器人在银行“上岗”,则意味着小i机器人正式从幕后走到台前。
小i机器人的“身躯”目前全部采用寻找合作伙伴“借壳”的方式,但这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小i机器人具有高智商,所以也必须找有高智商的‘身躯’才装得进去,这使得目标企业并不多。”“艾娜”的身体和运动系统来自韩国机器人顶级制造商,而“纳欧”的身躯则来自法国,它的设计师还设计了阿里巴巴的情感机器人“辣椒”(Pepper),“我们卸下‘纳欧’原来的‘大脑’,植入小i机器人,用于语言、表情、动作等研发。”
找到了优秀的硬件厂商,但朱频频还是碰到了“软”与“硬”之间的摩擦,“软件出现问题可以打补丁,更新迭代很快,但硬件每设计一次,成本巨大,而且速度缓慢。”这使得小i机器人打定主意,扩充了一支专门进行硬件设计的队伍作为技术支撑。7月,小i机器人出品了一款会听指令的扫地机器人,外观全部自主设计,加上WiFi模块等功能,仅用四个月就完成了开发,而平时就算做无需任何改变的代工,时间周期也要半年。
以核心“大脑”构筑技术门槛
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最核心的部分莫过于“大脑”这个指挥台。目前,市场上许多“大脑”都由国际巨头主导,而硬件则由中国工厂生产。小i机器人则“反其道而行之”。“小i机器人专注的是智能机器人核心语义交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应用,这属于人工智能中最难的认知智能,包括感觉、运动、思考的能力。”朱频频说。
如果把小i机器人比作一个孩子,2001年出生的这个“大脑”,现在已经15岁了。15岁是个什么概念?“加特纳”的报告显示,世界范围内,智能机器人尚处于技术成长期,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能作为虚拟助手投入大规模的产业应用,至少需要二至五年,而能达到自然语言沟通,则需要五至十年。从这个维度来说,小i机器人可谓行业“先驱”。在这15年中,这个“大脑”建立了包括学习体系、知识表示、语义理解和推理以及上层应用的完整架构,并且通过每年超过百亿次的真实互动,建立起绝对的技术门槛。
今年5月,小i机器人发布了“中国最强大脑”云智能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小i机器人就能接入一系列的硬件产品,完成“七十二变”,它可以嵌入到医疗上的微创手术机器人、教育类的考试机器人、学校的导引机器人,家政类的清洁机器人、养老护理机器人等,成为这些机器人的“大脑”,在各种场景中为人类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