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正在嬉戏。(除署名外,均本报资料照片)
巴桑指导牧民将传统草皮羊圈改造成砖石永久羊圈,以保护珠峰脚下朋曲河流域的湿地生态。本报记者 赵征南摄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
巍峨陡峭的喜马拉雅地区,绝不是物种基因库的贫瘠之地。“你看,这是前几天刚拍到的雪豹照片,多威风!”从事生态保护工作28年多的珠峰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普琼说,从去年5月珠峰自然保护区首次拍到野外雪豹至今,红外相机拍摄到200余张雪豹活体照片。
普琼为何如此在意雪豹?因为雪豹位于高原食物链的最顶端,被称为“雪山之王”,它对栖息地和食物的变化非常敏感。从上世纪中后期的极度濒危,到如今种群数量稳定并逐年增加,说明珠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这正是50年来西藏生态保护成果的一个缩影。根据去年的数据,西藏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12.37%增至14.01%,面积增加195万公顷,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57万公顷。截至目前,西藏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保护区总面积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9%,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达11.91%,活林木总蓄积量全国第一;各类湿地面积600多万公顷,还是全国第一。
但是,最好的西藏生态,也是最脆弱的,需要更精心的呵护。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2009年,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规划总投资155亿元,目前已落实投资57亿元。上周闭幕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同时,要严格生态安全底线、红线和高压线,完善生态综合补偿机制,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日前,本报记者 采访团深入珠峰保护区腹地采访。我们看到的是,这里的天,在笑容中融化;地,在呵护中萌发;人,在丰收中欢庆;心,在喜悦中开花。经过50年的生态建设,西藏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乐园。
风餐露宿,野保员人人争做
周六中午1点,定日县热曲村野保员扎西将糍粑、水壶、雨伞、望远镜塞进彩色布包里,将包往后一甩,跨起摩托车向门外飞驰。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在村子56913亩的土地上四处奔波,而是直接骑到村口的高地下,再徒步走上高地,拿出望远镜向远处眺望。“因为每到周六下午3点,在外寄宿念书的娃娃们就会回到村子。此时,我的工作就从巡视变成了蹲守,要提醒他们不要到湿地里嬉戏,打扰到‘仙鹤’一家的清静。”
扎西口中的“仙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黑颈鹤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草甸、沼泽和芦苇沼泽,是在高原淡水湿地生活的鹤类。除眼后和眼下方有白色或灰白色斑块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黑颈鹤。经过不懈的努力,西藏黑颈鹤由1995年的1000-3000只增加到目前7000只左右。
学生们到来之前,扎西想多看几眼“仙鹤”。他的视线越过路边开着粉色花瓣的藏豆,跨过绿油油的青稞田,在沼泽地四面环水的草墩中找到了一家三口的踪迹。5年来,每年4月,黑颈鹤“夫妻”都会来到热曲村,几乎在同样的位置筑巢产卵,之后的6个月,黑颈鹤家庭会一直留在此地,直至迁徙越冬。
在热曲村,村长为全村男性排好了值班表,每个人都有当野保员的义务。如果不做,或者是生态出了问题没有汇报,都会被处以1500元的罚款。如果保护任务全部完成,一年最多可以有3200元的奖金供全村分享。
在梅姆村,野保员的工作又是另外一种模式。
2009年,经过激烈的竞争,梅姆村选出了时年56岁的党员格桑作为唯一的固定野保员。格桑依然记得当时的竞选条件:身体健康,平时对村里事情比较热心,乐于助人,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能写藏文。
从那以后,他就用双脚走出了野保之路。“梅姆村村前一座山,村后一座山,我要做的就是翻山越岭,摩托车根本用不上,只能用双脚。”一般来说,格桑中午出发,去较近的后山,当天晚上返回;去较远的前山,第二天才能回到家,晚上就盖着厚棉衣,在前山的寺庙里草草过夜。
山上盛产西藏特有的白玛草,时常会让人动起歪心思。遇到这种人,格桑首先对其喊话制止,口头警告无效的话,就会先夺其挖掘工具,再打电话联系村长进一步处理。
野生动物的保护,格桑从来不担心,6年里,村里没发生一起猎杀事件,村里人早已被他灌输了保护理念。“在保护野生动物面前,梅姆人人都是野保员。”格桑说,“过去,村里面有人打死狼那是‘巴乌’(藏语‘英雄’),披着战利品——狼皮能获得更多尊重。现在,打狼那是犯罪,人人都会举报他。”
“老百姓的环保意识强烈,这是保护区建立所取得的最大成果。”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普琼说,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珠峰保护区于1988年建立,全球14座8000米以上高峰中就有5座矗立在珠峰保护区。它从海拔1400米的最低处直至珠穆朗玛峰,相对落差达7400多米,并形成了极其明显的阶梯式垂直生态系统,具有地形地貌的独特性和典型性、生物物种的稀有性和多样性、生态环境的自然性和脆弱性。4条横切喜马拉雅山脉的深山峡谷中分布的原始山地森林,以及区内极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具有极大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经过近30年的努力,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逐步增长。“对,不是恢复,是增长。”普琼十分肯定地说。据初步统计,保护区内高等植物2550种,比建区初期增加新纪录202种;兽类81种、两栖动物9种、爬行动物20种,鸟类342种,约占西藏已知鸟类种数473种的82.5%,保护成效显著。
湿地保护,从羊圈改造做起
连接珠峰保护区吉隆、聂拉木、定日、定结四县的朋曲河在崇山峻岭之间穿流而过,河道两侧的湿地是珠峰保护区最大、最典型的湿地,它是维系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也是保护区内居民的粮仓。沿着朋曲河谷从定日县城往西走,两岸逐渐由农耕区过渡到牧场。查孜村的海拔已超过4300米,本该植被稀疏,可朋曲河湿地为这里孕育了迷人的生命气息,青草茵茵,碧波荡漾。
从318国道向湿地深处望去,一处处扎眼的沙丘分散在湿地之中,上面长着少许杂草。如同打上了一块块补丁,“衣衫褴褛”,这是为何?
原来,查孜村附近的地质环境较为特殊,全是沙土,缺少石块,而湿地中的植物根系发达、结构紧密、腐殖质高,可以作为建材使用。随着羊群的增多,羊圈成了草皮最大的去处,草皮被挖走后,秃斑便会形成。
从2009年起,原珠峰保护区工作人员次仁罗布创立的“潘德巴协会”就走进朋曲河湿地,致力于羊圈改造工程,旨在找回湿地曾经的美丽。
“‘潘得巴’由三个藏文字母组成,其意为‘为民谋福利的人’。我们的期待是动员珠峰保护区内的百姓亲手保护好自己的生态家园。”潘德巴协会业务负责人巴桑在保护区有很高的知名度,从村长到村民都乐意和他交谈。
为了准确展示羊圈改造前后的不同,他带着记者走进了查孜村。很快,村口一个传统羊圈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羊圈大概有一米多高,用歪歪斜斜的草皮堆起,显得破旧不堪。他用手轻易地掰开一块草皮,揉两下直接化成了粉末。
“这些羊圈是通过挖掘湿地的软泥,然后把挖出的泥块累搭成墙而做成的羊圈。泥块没有任何加固措施,彼此之间的粘合度也不高。羊喜欢上跳,一跳泥块就会破损;遇到暴雨天气的时候,羊圈就很容易坍塌;刮大风,也会随风而逝。每年当地老百姓都要对草皮结构的羊圈进行维修和加固措施,对他们来说也是重复的劳务投入。”巴桑说,“按传统羊圈的消耗,一个村子平均下来每家每户要用掉3车拖拉机的草皮,每块草皮长度约30厘米,高度约20厘米。高原生态恢复本来就慢,草皮恢复需要10年,部分草皮是被连根刨起,这样下去,很难恢复原貌。”
在政府资金和社会资助的大力支持下,潘德巴协会将这些传统羊圈改成土砖或石头结构的永久羊圈,羊圈的寿命从3年提高到10年。“其实,百姓早有这样的需求,只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通过调研分析,光给百姓钱是没用的,他们更需要的是石头和石匠技术。有了这些,百姓就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改造羊圈。”巴桑说,潘得巴协会在改造协议中还明确写到,如果再挖草皮,将会被施以经济处罚。
现在,潘德巴协会又盯上了珠峰沿线垃圾清理这个“老大难”。根据珠峰保护区的计划,5200米以上的垃圾由专业登山队清理,登山者今后上珠峰将被收取一定的费用,用于支付垃圾清理的成本。“5200米以下现在是定日方面在做。我们也想发动群众参与到这一块中,划分责任田,做好家门口道路的垃圾清理工作。毕竟,珠峰人动手保护自己的家园,义不容辞。”次仁罗布说。
国家为“狼吃羊”买单
高原的天气说变就变,一大片降水云团从远方奔袭而来,山脚下,地面与云朵连在了一起。离开西行而去的318国道,顺着通往朋曲河湿地腹地的土路继续前进,终于,“拨云见村”,聂拉木县排嘎村出现在视线中。
一大早,村书记次欧就将自家的41只羊赶上山。今年,山坡天然草场的长势让他印象深刻:草场不光变密了,其中的草种也在逐渐增多。
曾经,因为过度放牧,山坡草场出现了明显的退化。借助国家发放的草场补贴,次欧决定村里的人、羊、草都换个活法,“草畜平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刚开始,计划推进得并不顺利,很多村民不愿意减畜,毕竟,这是他们唯一的生计。
“一只羊强壮的能卖1000元,瘦弱的只能卖500元,这是巨大的差价。在目前的情况下,羊多了草就少,草不够羊吃,羊的营养肯定跟不上;如果羊少了,草就多,羊就能吃肥点,卖上好价钱。每家平均下来还能拿到千把元的补贴。”次欧的劝说慢慢地起了效果,村民们还主动开垦荒地,如今的排嘎村,已形成了半农半牧的劳作方式。
生态转好也让排嘎村有了“新烦恼”。狼、雪豹等大型食肉动物的数目不断增加,他们经常袭扰羊群,给牧民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失。好在,从2006年起,村子里收到了政府发放的动物肇事补贴。“补贴的钱虽然没实际损失多,但终究有个安慰,今后更不会对狼痛下杀手。”次欧说。截至去年年底,西藏已兑现动物肇事补偿金4.2亿元,实现维护群众利益、保护野生动物双赢。
“在生态保护投入上,政府做得很不错。”普琼说,“由政府牵头、自上而下的保护体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只有国家手中才有如此充裕的资金;只有国家出面才有将一切力量聚合在一起的号召力;只有国家参与才能建立更为完善的体制机制。”
目前,《珠峰保护区保护发展规划》初稿已经出炉,新规划将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入一系列适应珠峰保护区情况的内容。“国内大多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都要求‘严禁人类活动’,但在位于边境的珠峰保护区,基于国家需要,不可能做到‘无人’。珠峰保护区目前生活了9万多人,核心区也有不少人长期居住,新规划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做到保护和发展的平衡。”他说。
普琼认为,像潘得巴协会这样的社会组织可以被归纳到保护体系的第二个环节——专家指导中。“我们的资源未必比黄石公园差,差的是理念和科研。未来,应在适应国情、区情的基础上,倾听更多的专家建言,提升保护理念和科研水平。”
专家访谈 西藏生态保护世界罕有——访北京林大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
文汇报:西藏的生态保护工作有哪些优点?如果要打分,您给多少分?
雷光春:90分以上。因为西藏的生态保护不仅在中国做得最好,在世界也是出类拔萃。
从工作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三个特点:第一,覆盖面广。西藏人少地广、人对土地压力较小的区情,为建立保护区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截至目前,西藏有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被列为保护区,居全国之首。这为西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有效的保护。第二,藏族群众非常支持。藏传佛教本身包含“天人合一”与“万物有灵”的理念,藏族同胞因此抱有“因行善业而获得生态的和谐安详,反之迫害生态将会导致灾害频繁”的思想,拒绝杀生,保护野生动物是西藏祖祖辈辈最基本的价值观。第三,最关键的还是中央的高度重视。从和平解放开始,党中央曾多次组织工作组对西藏生态环境进行考察和评价,并为西藏量身定制了包括《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在内的多项生态保护规划。中央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也始终牵挂生态议题,提出将西藏打造成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西藏生态保护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立法角度也在加快,全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逐步进入法制化轨道。
文汇报:我们应如何理解“在西藏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雷光春:中央把西藏看做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是非常有远见的。作为“第三极”的核心地区,西藏被称为“亚洲水塔”,是世界上冰川发育最丰富、湖泊面积最大、河流发育最多的地区,境内发育的雅鲁藏布江等江河还是南亚和东南亚主要河流的源头。保护西藏生态不仅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直接影响到周边国家的生态安全。
它还是一个“物种基因库”,境内生态系统类型多样,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世界上山地生物物种最主要的分化和形成中心。有数据表明,西藏植物种类达到5900多种,占我国植物种类的18%;脊椎动物795种,占全国的12.7%。
文汇报:那为何说西藏是世界生态系统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也是最脆弱的地区?
雷光春:“最好”不难理解。拿森林资源来说,世界最精华的森林就在西藏的东南部,那里的森林处于完全原始的状态,活林蓄积量最高,垂直带分布也最为全面,这里还有很多本地区特有的物种,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西藏自然环境独特,尤其是湿地、草地生态系统,对降水、蒸发量变化的反应更加敏感。对这些生态系统而言,湿热条件最为有利,干冷的话基本没有影响,最怕的就是干热,降水少蒸发量大,生态系统就会退缩。随着全球继续变暖,冰川退缩、冻土层融化,这都容易致使西藏高原气候走向干热。如果我们不加以控制,荒漠化会首先从4000-5000米的草原生态系统开始,向低海拔地区蔓延,进而影响到江河中下游地区。
近年来,西藏的生态威胁还有了一些新变化。首先,非法采矿对高原植被和冻土层是一个极大的伤害,需要遏制。其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环境脆弱的珠峰景区,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汽车尾气、旅游垃圾让景区“压力山大”,需要尽快制定环境承载力标准,合理引导旅游业发展。
文汇报:未来,西藏的生态保护工作还有望在哪些方面继续加强?
雷光春:我认为最关键的要做好两点:一是理念上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二是行动上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首先,生态安全的底线、红线和高压线绝不能碰。从生态文化上说,西藏传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得到传承。西藏需要比较理性的发展,绝对不能再走中东部地区发展的老路子。西藏还是要发展生态经济。在充分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合理的旅游开发、高原绿色农牧产品开发都是好方向。
所谓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老百姓为保护生态系统付出代价之后,他们应该获得相应回报。这是很重要的公平发展机制,近年来在西藏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还不够细化。西藏的百姓祖祖辈辈以来,为保护环境,保护发达地区的发展根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可以说,最早落实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地方就该是西藏。
长期以来,国家通过援建对西藏百姓的牺牲做出了补偿。但还需一种可以评估、可以检验生态效果的量化法律框架,让周边老百姓在湿地保护中受益。保护得越多,保护得越好,受益就越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公平发展,付出能获得应有的尊重,这将更有利于促进藏族同胞对国家生态保护计划的支持和认可,维护西藏的安定团结。
文汇报记者 赵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