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成模近照。 本报记者 陈龙 摄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人才,大学应该好好审视自己的内部院系构架、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包括对学生的评估,是否与实施创新教育的终极目标相一致。”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校长姜成模日前在“2015科研·创新·创业国际研讨会”作主题发言时提出,在一所理想的研究型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呈现“金字塔”结构,塔尖的寓意就是“为真正具有高价值的问题寻找出解决方案”。姜成模认为,“没勇气去聚焦高价值的问题、追求解决方案,那就称不上研究型大学。”
姜成模担任掌门人的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KAIST)是韩国规模最大的理工科院校。路透社今年9月发布的2015全球创新型大学Top100榜单,主要依据高校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和全球经济的影响进行排名,结果,进入该榜单第10名的唯一一所亚洲高校就是KAIST——前9位都被美国高校包揽。在今年的QS大学排名中,KAIST排名第51,排清华大学之后(47名)。
大学研究须为人类解决“大问题”
姜成模认为,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必须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即为人类解决“大问题”或“大危机”。个中道理很简单,“科学研究的主旨是为人类服务,创新的意义是迎接挑战”。所以,非威胁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都称不上“高价值问题”。
姜成模援引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5全球风险地图,从水源危机、传染病传播、极端天气环境到失业、电子欺诈,再到国家治理失败、地域冲突、恐怖袭击……人类社会面临的危机来自多个层面,寻求解决方案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与合作。所以对大学而言,建构理想的创新教育,促进科技创新,在内外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树立“金字塔”的理念非常重要。
“金字塔”从底下往上依次分为四层:拥有创新热情及多元文化环境;成为一名有信念的合作者;找到具有高价值的问题;拥有解决高价值问题的方案。
姜成模解释说,热情和多元文化是创新活动开展的基础,创新活动处处是风险,没有足够的热情,无法持之以恒。在开展创新活动阶段,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非常重要;而在金字塔的上两层,“高价值问题”始终是关键词,对研究型大学来说,科技创新必须是高起点的。
理想的创新教育呈现“S曲线”
在韩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样热火朝天。姜成模认为,实施理想的创新创业教育,单凭大学一己之力无法开展,大学必须要得到企业界的有力支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
在他看来,理想的大学教育自有内在运行规律,呈现着曼妙的“S曲线”。简单地说,如果把字母S的左右幅度视为学生进校后学习的“振幅”,那么显然,来自大学内部的教育以及来自校外的企业、商界的教育,都在振幅范围之内。“S的中心点,代表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后迈向社会、成为劳动力的时间点。”按照姜成模的看法,这个节点非常重要,因为这表明“S”进程过半——学生在成为大学的“产品”后开始接受社会的检验。
“办大学的人对学生的关注往往到这里就结束了,因为此后他们不是学校人,而是社会人。其实这个观点大错特错。大学一定要关注S的下半程走向——那些刚走向社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在工作实践一段时间后,或许会给大学教育带来哪些及时的反馈或对课程改革的建议,他们在创业初获成功后,或许有为学校捐资办学或设立专项经费,和学校联合科研项目的意愿。”姜成模觉得,在对S曲线后半程的关注度上,亚洲的高校不妨向欧美高校学习。所谓“开门办学”,和企业合作只是一方面,倾听来自社会、用人单位的意见,集纳他们对于人才的诉求也非常重要。
对实施创业教育的研究型大学来说,除了打造多元文化,启动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也同样重要。“在大学,有的学生或许上课很认真,考试也不错,循规蹈矩地追求学术;有的学生可能更愿意从事创新活动,总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但表现得却不像一个门门课拿A等的‘好学生’。”对于后者,今天的高校和老师们能否拿出一套评价标准,同样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指导和恰当评价?在姜成模看来,今天的研究型大学必须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在重构评价体系时予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