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太阳电池阵展开时的姿态(由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提供)。
“悟空”上路前,酒泉卫星指挥控制中心的测控人员在做最后的联调。
长征二号丁火箭升空后的转向姿态。
技术人员在检测卫星的中子探测器。
12月17日上午8点,大戈壁上的酒泉卫星指挥控制中心人头攒动。12分钟后,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即将腾空而起。本报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一令人激动的时刻。
时值冬季,气温已降到零下15摄氏度,但这丝毫没有降低现场观众的热情。他们用羽绒服、帽子、围巾、口罩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急切地张望着1500米外的发射塔架。
人群里,大多数是与卫星、火箭研发相关的工作人员,还有科学家、媒体记者。科幻作家刘慈欣也出现在现场。8点之前,他就坐在大巴上,用望远镜注视着发射塔架。
此时,远处的长征二号丁火箭正处在一幅美妙的画面中。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酒泉与北京实际上有着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差。酒泉8点的天空,天刚开始亮起。地平线上,七彩的晨曦正慢慢变亮,金星和弯月仍挂在东面的天空。正待腾空的火箭沉着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积蓄力量。荒凉而平坦的戈壁衬托出它挺拔的身姿。
零下15摄氏度的低温给火箭发射带来了挑战。据介绍,过去如果碰到低温天气,为了给火箭保温,发射基地会拉来几百条棉被。不过,如今发射塔架已经更新,增加了保温层,更新后的空调也能更好地满足火箭的保温需求。酒泉发射场区指挥部副指挥长夏晓鹏在现场对媒体说:“我们中心发射过87颗卫星,这一次发射气温条件是最低的。为此我们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很多措施,这和之前用棉被来保温的做法相比,应该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的目标就是一定要保证我国空间科学首颗卫星发射成功。”
“5分钟准备”“3分钟准备”……“10、9、8、7……点火!”身后的指控中心传出倒计时指令,随着最后那一声“点火”令下,几秒钟后,一团火焰从箭身底部冒出,伴随着地面的震颤与隆隆的轰鸣,火箭开始升空。加速、转弯、一级火箭分离……蓝天中的一个小亮点逐渐飞向天际,直至消失在太空。
8点38分,副指挥长夏晓鹏在指控中心宣布暗物质卫星发射成功!现场的科学家与火箭发射人员终于放下了一颗高悬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
星箭分离后,卫星以几乎完美的姿势入轨。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常进研究员说,研制这颗卫星,科研人员走过了十多年的漫漫长路。顺利将它送上太空,对于卫星研制而言,暂时划上了一个句号,但对于科学研究而言,却是一个新的起点——所有载荷顺利启动,经过在轨测试后,明年3月,卫星将正式进入工作状态。“当数据从天上传输回地面之后,我们将把这些高精度的数据向全世界科学家公开,让大家共同寻找暗物质是否存在,或许还会有更多‘无心插柳’的意外发现。”他说,“如果我们不去寻找,答案将永远不会出现。那样的话,科学没有发展,技术也不会有长足的进步。”
■撰文/本报记者 许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