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维欣
“全面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两句话彻底点燃了两会代表委员们的“文化情怀”。如今,在新一轮文化项目建设正在启动的同时,来自文化界的代表委员们讨论的重点聚焦在“如何在软件方面有更大作为”上。
如何让上海的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前行?“坚守老情怀,解放新思维”成为他们的共识和期盼。
情怀值得坚守文化需要传承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艺术宫馆长施大畏结合正在展出的“博特罗作品展”谈到坚守的必要。“如今国际艺术界对博特罗的艺术成就评价很高,但谁能想到,他曾经在纽约十年未卖出一幅作品。”没有一味迎合市场,让博特罗最终成为现在全球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同时缘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博特罗将哥伦比亚的文化展现在全世界眼前。
上海在这一方面的努力已经展开。施大畏透露,《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项目》已正式启动。“中国神话历来是文化创作的不竭源泉,文艺工作者应该从中汲取养分。”施大畏表示,这一项目鼓励影像、文学、绘画等多方面艺术形式对之进行创作,最终有望成为一个能够与世界优秀文化“同行”的平台。
“海派文化”有着浓重的上海印记,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柴俊勇提出,应当弘扬海派文化品格。他建议,发挥民间对于海派文化发展的主体作用,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共同推动海派文化传承发展。同时,他呼吁政府在发展海派文化方面提供政策扶持。
构建文化自信推动对外交流
市政协委员、文化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上海站主任陈海波做了不少探索,“去年年初,我们组织了一次中国艺术家南极探索之旅,让中国瓷器艺术品亮相地球最南端。活动不仅让全世界在极地环境中看到了瓷器的材质和艺术性,更通过一路向南的旅程,让沿途国家的艺术家们充分领略中国瓷器的魅力。”
陈海波还说:“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除了对外文化活动、展览、推介,也存在于每一个踏往他国土地的中国人的身上。中华文化的躬行者、传承者在我们身边的各个角落,不管是官方活动还是自由行游客,在感受不同文化的同时,每一个人亦都是文化使者。”
思维创新紧迫选材眼光更广
守望不是为了守旧,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在坚守的同时,创新才是出路,这也是文艺界人士的共识。
列席今年上海两会的原市政协常委、市政府参事毛时安指出:“与其留恋当年的半壁江山,不如勇敢地开拓新局面。”他认为,上海文化发展已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关头,“首先,市民的文化需求热切高涨,在上海电影节、电视节、国际艺术节的熏陶下,观众的审美眼光也大幅提高,这对于文艺创作而言是可喜的局面,当然也是需要正视的挑战。”
毛时安表示,文艺工作者自身更需解放思想,否则创作源泉会窄化枯竭。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进一步打开创作题材范围。”他坦言,“和一些发达国家表现其主流价值观的电影、电视以及文学作品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十分明显。”
因此,他建议文艺工作者应当培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艺术自觉,更多地创作受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