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有“刘贺”名字的玉印。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付鑫鑫
2日上午,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在京宣布,已确认海昏侯墓墓主身份为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这是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得的最新消息。上午10时,“五色炫曜———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正式开展。
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组长、秦汉考古专家信立祥说,通过2011年到2016年的考古发掘,共获得两方面证据证明墓主人为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公元前92年—前59年),也就是历史上的汉废帝。刘贺是第二代昌邑王,为汉武帝之孙,曾被西汉权臣霍光拥立为帝,在位仅27天被废,后受封海昏侯,就国豫章 (今江西南昌)。
三条直接证据和三条间接证据
直接证据共有三条:一是内棺遗骸,腰部位置发现有一枚白色玉印,玉印上清晰刻有“刘贺”二字。据此,可以准确判定,海昏侯墓主人为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二是已识读出来的奏牍上,有海昏侯与侯夫人写给皇上、皇太后的奏章副本,仔细辨认,木牍上“海昏侯臣贺”、“海昏侯夫人”、“元康四年六月”等字样清晰可见;三是内外棺之间出土的金饼中,有4块金饼有墨书痕迹。其中一块墨
书金饼,有“海昏侯臣贺……酎黄金”字样。
与此同时,还有其他三条间接证据:首先,木牍、竹简上的文字为隶书,与差不多同时期的中山怀王刘修墓 (卒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 风格相似;其次,200万枚五铢钱,主要是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在位时的年号,未发现晚于汉宣帝的五铢钱;最后,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瓷器、陶器等,与富平侯张安世墓 (卒于汉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 风格一致。这些证据,从时间上也补充论证了此次考古发掘的海昏侯墓主人为刘贺。
据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5年来,迄今已出土1万余件 (套) 文物,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等级贵族的奢华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其中,数千枚竹简和近百版木牍,是江西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也是我国简牍发现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诸多带有文字铭记的漆器和铜器,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籍田、酎金、食官等制度。出土的整套乐器,形象再现了西汉高级贵族的用乐制度。出土的5辆安车、大量偶车马,特别是两辆偶乐车,为西汉高等级贵族车舆、出行制度作了全新的诠释。大量工艺精湛的玉器,错金银、包金、鎏金铜器,图案精美的漆器,显示出西汉时期手工业高超的工艺水平。
以紫金城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和平民墓地等为核心的海昏侯一系列重要遗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遗址单元,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是重要的国家级和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研究和展示利用价值。
成果展吸引众多观众,开展仅40分钟就限流
在首都博物馆负一楼展厅,“五色炫曜———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甫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观众,开展仅40分钟就开始对外限制人流。
首都博物馆馆长助理杨丹丹在现场解释说,原本要求先预约才能参观,就是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观展体验。没想到,“这才一会儿,原本瞬时客流安排在300人,现在已经突破400人,实在不能再放人进去了。”
在场内,来自黑龙江的小游客刘金宇特别开心。父亲提前3天约到了今天的展览,跟之前他去博物馆看的展览完全不同,“看到了西汉的贵族文化和日常生活,感觉很不一样”。作为刘姓本家,小学六年级的刘金宇最喜欢展出中的“大刘记印”玉印,“因为我也姓刘”。
国家文物局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副组长张仲立说,“刘贺”的玉印是1月中旬发现的,当时没敢动,估计
外面还有印囊,就是装玉印的小袋子,否则怎么会挂在腰上呢?“印囊现在只剩一层灰迹或者淡淡的残迹,痕迹要留下来,就得慢慢弄。玉印的背面到底是龟钮,还是蟾钮,现在还没判定。”
来自山西临汾的游客刘世阳是个收藏爱好者,这次专门从老家赶来首都博物馆看展。令他最感兴趣的是展出中的玉器和青铜器。“玉器里,最好看的是透雕龙虎玉佩,玉料材质好不用说,工艺精湛,让人叹为观止。”刘世阳说,2000多年前的手工技艺竟然能做到这种程度,放在当代也是毫不逊色的,“比如博山炉顶上的云纹,还有青铜编钟上的凤鸟纹,都前所未见,让人收获很大”。
年过古稀的于东海老先生,喜欢研究历史,尤其是汉朝和唐朝的历史。此次展出令于东海感触最深的是其中的金器,不单指墨书金饼,而是金器出土数额之巨大。
“别以为我是想钱想疯了,而是我知道西汉时期,卫青、霍去病出征匈奴都能获取大量黄金作为赏赐,到后来,黄金怎么就变少了呢? 从海昏侯墓可以看出,用于陪葬很可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西汉黄金消失的谜团。”于东海说,441件展品不算多,但怎么看都看不够。在6月2日闭展前,他计划再来看几次,细细品味。
(本报北京3月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