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滑稽戏老编剧周艺凯最近出了作品集锦,上海剧协日前为他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艺术研讨会。会上,周艺凯那些横跨一个甲子的经典作品如《山东人打电话》《一把尺》《出租新娘》等,在研讨会上引发与会者对“笑”的美好回忆。“567,扫垃圾”“我的眼光不会错的,两只蝴蝶在我眼前飞过,我看得出哪一个是梁山伯,哪一个是祝英台”,不少上海人对他的段子如数家珍。与会专家从周艺凯的作品说到滑稽戏的现状,认为面对网络草根文化的崛起,面对北方小品、相声的迅速发展,滑稽戏这样的方言喜剧艺术唯有追上热点,抓准笑点,才能让这门“招笑”的传统艺术活在舞台上,而不是停留在老观众的回忆里。
缺少高质量的剧本
滑稽戏和独脚戏都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今年,某地方卫视春晚小品《吃面条》中的‘炒面换汤面,段子,还被网友发现是借鉴自姚慕双、周柏春的经典作品《黄鱼调带鱼》,足见滑稽戏对各地喜剧艺术的深远影响。”
上海大学教授、滑稽戏研究专家张祖健认为,上世纪60年代和八九十年代,滑稽戏发展经历了两个高峰期。不少滑稽戏的“老套子”和剧目都成为各地剧团、演员模仿的对象。
而如今,北方的相声、小品、二人转等曲艺形式迅速发展,“品欢相声会馆”“80后说相声”相继“落户”上海,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而部分滑稽戏演员却常常在电视上出演情景喜剧、主持综艺节目。滑稽戏似乎成了这些艺人的“标签”,而滑稽戏本身,却因为剧场演出的萎缩,而加速滑坡———连主场都“防守”困难。
“选择影响力和话语权更大的展示平台,这是艺人的本能。滑稽戏在剧场演出的鼎盛期,老艺人反倒不爱去电视台做节目。”所以,张祖健认为,与其“责怪”艺人“出走”,不如思考如何利用他们的“明星效应”,真正扩大滑稽戏的影响力。“要让滑稽戏演员回归舞台,关键是要拿出优秀的剧本,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基础。可以说,现在滑稽戏演出的不景气虽然是一个综合的因素,但是,缺少高质量的剧本是其中相当关键的一个因素。而好剧本少,又与优秀的滑稽戏编剧人才的奇缺密切相关。”
与现实生活有些“隔”
失掉了贴近百姓生活的创作传统,也是方言喜剧面临的重要问题。周艺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过去滑稽戏是最赶‘时髦,的,社会上有什么热点事件,滑稽界总是第一个反映在作品里。”无论是展现旧上海弄堂底层市民生活百态的 《72家房客》,还是上世纪60年代服务行业新风的 《满园春色》,都以滑稽的独特艺术表现手段反映了对社会、人性和时代的思考。
张祖健认为,当下不少滑稽戏,很难找到现实生活的投射,与现实生活有些“隔”。“生活中的诸多热点尤其是年轻人关注的新事物,在滑稽戏中很少呈现。”
周艺凯说,如今有了微信,同行间常常互传一些网络的段子,有一些连他这个“摆噱头”的老法师都忍不住要笑。“再不赶上形势怎么办? 连普通的老百姓都比你专业搞滑稽的人要‘滑稽,。”
本报记者 黄启哲
如何打造“笑”的今天,开创明天的“笑”
秦来来
周艺凯先生热爱滑稽艺术,热爱生活。从艺以来,他的眼、他的心和他的笔,始终关心着不断变化的生活。“文章合为时而著”,周艺凯先生就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热情关注现实、奋力书写当代的作者。他用饱含热情和智慧的笔,不间歇地描绘着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面貌。他的笔触,涉及众多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物形象,有歌颂的、有批判的、有关注的、有鞭挞的。通过《滑稽春秋———海派滑稽周艺凯艺术集锦》中展现的作品,可以从中一窥几十年来各个时期生活的脚步声,可以从中扫描几十年来我们社会发展的面貌。
滑稽戏的特色是“笑”,可以讲,没有“笑”就没有滑稽;滑稽戏的一大作用是讽刺,没有讽刺也就没有滑稽。可是,滑稽的“滑”不是油滑之“滑”,滑稽之“稽”也非无稽之谈之“稽”;“笑”只是滑稽的现象,不是目的。滑稽戏还是要扬善惩恶,弘扬“向上、向善”的精神。
以前滑稽剧场里的广告语就是“笑痛肚皮概不负责”,可见他们的底气之足。事实上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一对情侣去看滑稽戏,一场戏结束,男的大腿上全是“乌青块”。因为太滑稽了,那个女的一面看戏一面笑、一面还情不自禁地用手朝男的大腿上拍。“乌青块”就是这么不间歇地拍出来的。
遗憾的是,如今的滑稽戏,不“滑稽”了,能够让观众舒畅的笑、会意的笑、捧腹的笑,很少了、甚至没有了。就像有的专家说,滑稽戏不滑稽,这倒是件很“滑稽”的事。
那么,怎么才能使戏发噱、引人发笑呢?就像京剧表演有“唱、念、做、打”这些技巧、手段一样,滑稽戏也有叫人“笑”起来的技巧、手段,这就是周艺凯先生强调的“套子”,也就是滑稽艺人经常使用的“说、学、做、唱”等招笑手段,加上情节滑稽,表演夸张,以及以南腔北调愉悦观众,以各地方言逗乐观众。
周艺凯先生是随团学员式的“科班出身”,没有戏剧学院“斯基”“洛夫”这一类的“概念”与“体系”束缚,他的创作没有对技巧的刻意追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拙朴神奇,都是本来面目。没有刻意求之,恰恰会保留他自然的灵性。他剧本里的人物风情、故事情节同样出自本真,原汁原味被很好地保留下来。这是他澄明心境的自然呈现。
如今,随着这一大批明星的陨落,由他们所代表的上海滑稽戏黄金时代,已经拉上了最后的帷幕,“笑”着向昨天告别。
如何打造“笑”的今天,开创明天的“笑”,是《滑稽春秋———海派滑稽周艺凯艺术集锦》留给我们的思索;也是今天的滑稽从艺人员应该认真思索的。(作者系戏曲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