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G20杭州峰会,杭州夜色柔美,灯光璀璨。图为杭州大剧院灯光璀璨。
现在的杭州,随意在城中走走,有桥有水的地方,一定绿树成荫。上左图为人们在京杭大运河上的拱宸桥小憩;上右图为一名女子抱着孩子从石桥下走过。均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赵征南驻浙记者 蒋 萍
92厘米,这是西湖水体现在的透明度。经过近年来不懈的生态治理,一波碧水的西湖,水质格外清澈。西湖景区也越来越环保,游客可以选择乘坐环湖的绿色纯电动公交,或者用手机扫码租用一辆崭新的公共自行车,沿着整修一新的环湖慢行道,自由地骑行。来自各地的志愿者,绽放灿烂的“西湖笑”,用贴心服务,点亮城市。热情好客的市民,展现十足的“国际范”,以一口英文,迎接宾朋。
这是杭州之镜,也是中国之镜,城市发展,为让生活更美好。持续攀升的城市“颜值”,将“美”续写在杭州的当代城市建设史中。这样的美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心灵。
生态美:绿永远是杭州的底色
除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杭州有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江潮,有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富春江,有烟波浩渺、星罗棋布的千岛湖,有峰峦叠嶂、层林尽染的天目山,有千里通波、百舸争流的京杭大运河,还有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西溪湿地。这些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杭州的湖光山色、散发着鸟语花香的自然之美。
其实,现在再来杭州,大可不必去这些景点,随意在城中走走,有桥有水的地方,一定绿树成荫;房前屋后的空隙,处处绿意盎然。数据表明,近8年来,杭州建造了75万亩人工林,森林覆盖率达65.22%,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1平方米,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
2013年底启动“五水共治”以来,杭州两年整治了71条垃圾河、277条黑臭河,钱塘江流域达到Ⅲ类水质,西部四县基本实现全域可游泳。
昔日的城北老工业基地,五六百家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连片关停搬迁。“五气共治”以来,杭州PM2.5平均浓度连续3年下降;2015年365天中,242天空气质量优良。
5年后,杭州还将彻底告别脏乱差的“城中村”,或拆或改,每个村的设计,都要展现自己的独特韵味。
生产美:加速品质产业升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的先行者,杭州近年来一直推动和践行绿色发展。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研究员潘毅刚认为,当钢筋、烟囱、水泥厂这些工业时代的标志渐渐淡去,当休闲、创意、“互联网+”这些绿色经济的新名词渐渐清晰,推动这座城市前进的力量,已经开始改变。
潘毅刚描述了杭州经济发展的三个现象:“一是这几年萧山、余杭、富阳这些传统工业重镇,城市化推进速度很快,产城加速融合,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工业人口逐步转向从事服务业,落后产能不断被淘汰;二是这些年杭州楼宇经济很发达,在杭州的写字楼里,无烟产业迅速崛起,以信息经济、文创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引领新旧动能转换,这些产业大多是‘头脑经济’,以科技为先导,以人力资本为支撑,基本不占用任何资源;三是经济新动能不断崛起,杭州的云栖小镇、梦想小镇、云制造小镇等新经济空间形态,就是在生产、生态和生活的融合中找到了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径,在发展绿色经济中不断实现新突破。”
“这意味着,杭州在不断探索中已找到了消耗资源更少、产出更多、效益更高的新经济形态。”潘毅刚说,“杭州,已经实现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产业升级的闯关一跃。”
生活美:杭州精神的别样精彩
近年来,杭州大力推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的典型就不下百位:20年资助失学儿童的小店主、自掏腰包办起民间消防队的企业家、组建法律志愿服务队的80后公益律师、在爱心斑马线上礼让行人的司机、台风来了主动参加义务救援的民众……他们就像高低不同的山峰,连成一轴美丽的人格画卷。
随着G20峰会的临近,杭州的大街小巷、车站码头、文博场馆、街道社区处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用行动拥抱G20,用微笑欢迎中外来宾。“微笑亭”是杭州志愿服务的一张特色名片,遍布杭州大街小巷的“微笑亭”目前已经过百,志愿者在这里提供旅游咨询、文明倡导、翻译讲解、公共自行车租借等服务。
市民金德意,多年来坚持带领社区居民义务种藤植藤,被媒体称为“藤司令”。如今,向“藤司令”学习的杭州人越来越多,高架桥桥柱、运河边的围墙、公厕、学校,随处可见满目翠绿的藤墙。
绿色出行,公共自行车是杭州最鲜明的标志之一:遍布全城的3572个服务点,为市民提供8.41万辆公共自行车,1小时内免费。今年G20杭州峰会期间,各国来宾便可以通过“外宾租赁卡”租借“小红车”游览西湖。
(本报杭州9月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