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玮婕
一笔高达7.5亿欧元的跨境银团贷款能不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一场横跨全球三地的“联动”由此拉开:中国建设银行牵头,上海分行以跨境风险参与,量身打造融资方案,伦敦分行为贷款人融资行,法兰克福分行为代理行。这一“国际组合”不仅迅速提供了其中的1.5亿欧元融资,更帮助企业实现了融资、税务的最优化。
“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构建出一个涵盖离岸和在岸业务、本外币一体化、与国际金融市场高度接轨的金融环境,通过创新的自由贸易 (FT) 账户体系,商业银行的服务群体从传统的境内延伸至了境外。”提及自贸区,建行上海分行行长段超良用到最多的词就是“国际化”,“金改让我们打开了全球视野,帮助更多企业实现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配置。”
配置全球金融资源,上海正借助自贸区的改革平台,向国际金融“中枢”加速迈进。
企业融资成本大幅降低
在沪上银行业内人士看来,如果把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比作一盘围棋,FT账户无疑是其中一大“活眼”,为上海金融业和自贸区企业搭起了一座通往全球金融市场的桥梁。
“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45家金融机构直连自贸账户体系,累计开立自由贸易账户5.65万个,办理跨境结算折合人民币6.97万亿元,服务2.45万家境内外企业。”据央行上海总部跨境人民币业务部副主任施琍娅介绍,目前,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获得的本外币融资总额折合人民币5681亿元,人民币平均利率为4.12%左右,大幅降低了融资成本。
通过海外资金平台、资金拆借、发行大额存单、同业合作等多种渠道,在上海自贸区,金融机构持续探索跨境筹融资便利,为企业寻求低成本资金来源。锦江集团的一笔跨境收购正是乘上了这股“东风”:建行上海分行利用分账核算单元的境外筹资功能,从法兰克福分行拆借到7500万英镑,发放了3年期FT贷款。如此一来,资金综合成本不超过每年2%,显然比同期国内的外币资金成本有所降低,更贴近境外市场。
今年上半年,建行上海分行已从海外市场筹资总额达557亿元,分账核算单元项下资产规模达1200亿元。“我们成功办理了光明集团、锦江集团等20个‘走出去’项目,累计金额超过20亿美元。”建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吴益强表示,“依托上海自贸区简政放权的便利化和金融创新,一批中国企业实现了‘全球配资’。”
海外收购突破融资能力瓶颈
数据显示,上海自贸区对外投资占上海全市的70%,正在成为中国企业跨境投资的“桥头堡”。而这里率先“试水”的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更以个案突破的方式,为“走出去”破除障碍、增添底气。
以往中国企业去海外收购资产,融资能力和金融支持一直是弱项:往往是等到这边万事俱备了,可那边早已是“黄花菜都凉了”。“上海自贸区创造性地建立了创新监管互动机制,针对监管规制未及覆盖或规定不清晰的领域,以‘监管无异议’的形式实现个案突破,鼓励机构自主创新、先行先试。”上海银监局副局长马立新告诉记者,目前上海辖内提出通过该机制开展的业务创新试点共计40余项,已落地项目近20项,累计融资授信近400亿元,涌现出一批具备代表性的跨境投融资业务创新成果,如跨境并购、跨境同业投资等,有力支持了境内企业走出去。
在吴益强看来,建行帮助沪上一券商对境外某金融机构展开的收购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当初这家公司召集5家银行组成银团贷款共融资7.5亿欧元,建行担任独家牵头行和代理行并参与了其中1.5亿欧元份额。”为优化税务结构,建行最终选择了以伦敦分行为贷款人融资行、法兰克福分行为代理行、上海分行以跨境风险参与方式提供融资,帮助企业实现了融资方案、税务结构的最优化。
不断探索自贸金改矿藏
经过持续的大胆试验,上海自贸区已向全国复制推广了20余项金融改革创新成果。其中,央行和外汇管理部门把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16项金融创新制度推广至其他自贸区和全国,涉及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外汇管理和支付结算五大方面;银监会则将简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高管准入等四项制度不同程度地复制推广。
展望未来,上海自贸区FT账户的功能将继续“升级”。据施琍娅透露,央行上海总部正在研究具体措施,全面拓展自由贸易账户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外币一体化功能;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和市场依托自由贸易账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跨境金融创新。同时,增强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功能,完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机制,提升其在风险监测和事中事后管理中的作用。
吴益强表示,“三年时间,我们仅叩开了自贸矿藏的山角一隅。随着金改的深入,自贸区业务的内涵和外延还将被不断丰富、深化和扩大,在传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类业务之外,投行业务、资管业务、同业业务、个人业务都将成为自贸区业务的创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