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观点认为,外卖在中国网民中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七成,而上门服务的私厨与饭局分享类加在一起不过3%。这组数据意味着用户的消费习惯并没有养成,风口不是过去了,而是离我们还远着呢。
在上线运作了几个月之后,李韬(化名)决定结束私厨项目“传膳”的运营,理由是“路太窄,走不通”。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私厨项目,并不是上海唯一一个关闭的私厨类创业项目,今年年初以来,在上海具有一定规模的私厨类App“邻食”及“丫米”都已经暂停了相关业务,而活着的私厨类App,这个夏天也清淡得紧。
与此截然相反的是,这两年间,同是餐饮类的外卖平台倒是一个比一个活得滋润:百度外卖今年7月已经拿到了B轮融资,估值24亿美元,大本营同样在上海的饿了么,更是早早搞定了F轮融资。
有数据显示,外卖在网民中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七成,而私厨和饭局分享类服务,加在一起的市场份额也没有超过3%。增长空间让人充满想像。因此,一种观点坚持认为,相比毛利率极低、粗放型作业的外卖平台,高利润的私厨未来定会是一片更广阔的市场。可惜现实相当残酷———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压力下,私厨甚至已经走到了死亡边缘,它还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吗?
市场怎么越走越窄了
“传膳”是李韬辞职后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在去年年初私厨最火热的风口开始启动。李韬的目标客户是高端人群,基于这个定位,“传膳”的规划很清晰:与最高端酒店合作,找最顶尖的厨师,到客户家中做大餐。
“一顿饭的费用大致在3000元以上。”李韬告诉记者,这个价格十分“辣手”,因为“传膳”试图将餐饮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厨师不仅会自带原材料,而且连餐具也都是自备的,每一道大餐都会有精致的摆盘,与在高档餐厅用餐的体验一模一样。在上海,五星级酒店和高档餐厅,一顿大餐也大致需要这个价格。
不过,在试水了几个月之后,李韬决定放弃这个项目,放弃的理由是“路太窄,走不通”。对比红红火火的外卖平台,他认为,高端私厨的优势反而是自己的“痛点”,比如私厨虽然客单价高,但是相对的,覆盖面小,消费频率也很低,一般都是周末放假或者“有朋自远方来”的时候,才会想到叫个大厨,难以垄断流量入口,就难言后续的发展。此外,高端私厨服务的灵魂在于大厨,优质的“大神级”大厨都躲在五星级酒店里,私厨App大都是创业企业,并没有议价权,留给自己的利润,远没有想像中那么高。
马莉的感受与李韬很类似,她是私厨App“我有饭”和“伙力”的签约主厨,她感觉这个夏天,生意明显清淡下来,与去年这个时候的红火不可同日而语。“主厨过一段时间就会出一个新的菜单,去年最好的时候,平台的员工都会主动来和我们沟通,商讨菜单的内容,现在除非我们自己贴上去问,才会有所交流。”她以此推测,平台的日子不太好过。
因为非常热爱制作美食,两年前在私厨刚刚崛起之时,马莉就进入了这一行当。与上门私厨方式不同,她选择的是另一种方式———私厨分享,在自家烹饪大餐,消费者上门吃饭。马莉的定价不算高,人均228元,包括4道前菜、6道主菜以及一道甜品,她自己设置的规则是6人成局,平台则会在3天前告诉主厨是否组局成功。
“如果组局成功,我会提前与客人确认口味偏好和忌口菜肴,当天早上会去超市买菜,下午备菜,等到客人来了开始烧。”马莉告诉记者,这并不是所有的步骤,因为客人一般互相都不认识,她还必须担当起社交的纽带,比如准备一些小游戏等等。“看起来私厨利润很高,其实并没有,大部分尝试私厨的客人本身都是老食客,甚至对于牛排的分级都是一清二楚,对于食材的要求非常高,半点都不能含糊。”
马莉经常与其他的主厨聊天,都感叹平台的生意清淡了很多。一般此类私厨App的主厨数量都在200余人,但是活跃主厨不超过50多人。如今活少了,人员流动就多了,很多主厨积累了一些客户,自己开起了实体餐馆,马莉则更多会通过朋友口碑推荐来接一些饭局。
“主厨之所以愿意与私厨平台合作,除了薪水上会有一定增幅之外,最大的因素是个人成就感,主厨从幕后走到台前,不再是代表着某个高档酒楼,而是代表个人品牌。但是对于私厨平台来说,如何树立个人品牌,减少人才的流失率,目前并没有更好的办法。”一位私厨平台的负责人如是说。
躲不过的政策风险
如果说市场拓展是私厨的最大瓶颈,那么,政策风险则是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不同于打擦边球的民宿和网约车,核心价值在于“吃”的私厨上门、私房菜餐聚、外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基础的环境与食品的卫生审核,以及厨师自身资质的合格问题。
7月14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正式将网络食品交易平台纳入监管范畴,并出台了具体的监管细则,要求平台建立登记审查等制度、办理经营许可证等,具体办法将在10月1日正式实施。值得一提的是,这个 《办法》除了对外卖平台形成一定制约,更被外界认为是私厨行当的“灭顶之灾”。
在此之前,私厨对于食安和厨师资质的审核各有各的办法。马莉在“伙力”App上申请成为主厨之前,公司曾派人去她家进行实地考察,确认场地之后才允许申请成功。但这种类型的资质审核,仅仅对高端私厨有参考意义。像“好厨师”这类目标客户为普通大众,阿姨兼职厨师,79元烧四菜一汤的私厨项目,就很难管控这些资质。记者了解到,“回家吃饭”在审核门槛上是只要有身份证和健康证即可线上开店,“丫米”平台上的“多家家厨”,实名认证信息显示仍在“上传中”,家厨却已开业半年余,而健康证、地址、相关证照信息则全无。
在上海,今年7月底,市食药监局就已经开始对“私厨”类网络订餐平台开展治理。此前在上海开展经营活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私厨”类网络订餐平台有4家,分别为“回家吃饭”“觅食”“丫米”和“邻食”,前两家分别注册在北京和杭州,后两家注册在上海。这些平台规模最大的,同时有6000多家“家厨”在线,规模最小的,也有上千家。但目前,“邻食”已暂停营业,“丫米”已被虹口区市场监管局立案调查,看起来是“凶多吉少”。
对此,监管部门也有自己的立足点。上海市食药监局食品餐饮监管处副处长张磊透露,有关部门曾采集餐饮单位现场制作和配送到顾客处的冷菜、生食、冷加工糕点等高风险食品,进行微生物检验后,发现食品配送后的平均合格率比配送前降低了13.5%。此外,大部分“家厨”并不具备冷链配送食品的条件,食品安全隐患更大。
风口已过,还是风口未到?
记者注意到,相比2015年前后私厨项目的爆发,2016年这个行业可以用全面收缩来形容。今年上半年互联网餐饮项目的融资记录屈指可数,在记者整理的20多个项目中,百度外卖和饿了么是外卖平台,私厨共享平台只有两家,分别是“吃几顿”和“准食到”,且这两家皆是天使轮融资,融资总额加在一起不超过千万元人民币,并没有见到此前完成A轮或B轮的私厨项目有进一步的融资消息。
国内的私厨项目都没有起来,与此同时,国外比较成熟的私厨项目也推迟了入华节奏。有着“Airbnb 式餐饮”之称的EatWith早在去年初就传出过今年入华的风声,然而至今也没见动静。有知情人士表示,进入中国并没有从EatWith的计划表中删去,主要是各方面的准备还没有成熟。
刨去政策因素,有一种观点认为,外卖在中国网民中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七成,而私厨和饭局分享类加在一起不过3%,意味着用户的消费习惯并没有养成,这个风口不是过去了,而是还没有到来。
支撑这种观点的数据还有一堆。比如:有数据显示,在线餐饮对于人们的下厨行为产生了明显影响,在使用过外卖、私厨的人群中,51.7%表示自己下厨的意愿降低,次数减少;还比如:月薪8000元以上的年轻人中,60%表示,不愿意为下厨浪费精力,而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他们却愿意付费追寻品质更高的食物。
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能在在线餐饮和私厨之间做一个导流,情况或许会有好转。不过,业内普遍认为,外卖和私厨这两种餐饮服务,模式看上去有一定共性,但实际上是南辕北辙。外卖平台的消费人群层级低,偏刚需;私厨的消费层次则偏高,前者只能为后者做一些简单的启蒙教育。私厨要发展,更需要挖掘的是餐点本身及其提供的溢价服务。
豆果美食创始人王宇翔就认为,中国人吃饭,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一种场景,很多生意、朋友聚会都是在吃饭过程中完成的,这是一个情感交流的重要场合。在马莉的服务过程中,也是将社交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在我服务的客户中,一般来说喜欢尝试新事物的都是年龄在26到35岁的年轻人,主要职业集中在互联网、金融、市场、销售等领域,对于陌生人社交有着强烈的兴趣。”
但她同时也发现,这个圈子的基础消费群体很小,“最多的时候,我接触过本地包括隐食家在内的四五个私厨类项目,后来发现,来来往往都是这批尝鲜者。”正如第一批创业者所意识到的问题,要培养风口,还要解决往下走的体验,而由于美食具有非标的属性,个人的味觉和偏好各有不同,很难形成一个系统。今年春节前,消费者史小姐从老家回到上海,因为保姆还没有到位,接连在“爱大厨”上点了几次私厨,99元三菜一汤,但是没有一个菜符合她的口味,青菜太淡,牛肉太腥,这种不好的体验让她最后还是选择回到餐厅。
中文投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闫小佳认为,如今的私厨潮流,更多的是与互联网创投模式的有机结合,不应单纯是高端消费定位,而是依托O2O的平台快速向普通百姓生活渗透,“我们可以把这部分需求看作是外卖模式的升级和细分,属于典型的个性化需求与匠人精神的供需关系打通,并形成新的服务升级,这也是生活服务继续垂直发展的大趋势。”
他认为,私厨还需要更为漫长的培养期,包括对于资质的审核、食品安全的意识,以及消费的进一步释放,在分享经济的下一阶段,或许能迎来新一轮爆发。
链接
当厨房遇见互联网
何佳康
不断延伸的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人们从以前跟着电视机学做饭,到现在的打开 iPad 学厨艺叫外卖,厨房渐渐变成了互联网延伸的一部分……
在美国,如果你想吃蜂蜜蛋糕,不必在电视机前等待甜品教学节目,只要到Yummly网站上搜索一下,就能找到一份自己想要的蛋糕食谱。Yummly相当于一个美食领域的谷歌,为了方便顾客搜索,Yummly的创立者将语义食物转化为数据去理解用户希望搜索的美食,同时,Yummly提供多重搜索过滤选项,比如设置甜味、辣味等口味选项,或者基于营养、热量来细化搜索结果。
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Yummly察觉到,仅仅是提供一份食谱已经不足以帮助用户解决更多的厨房疑问,既然有了食谱,下一步该做什么?自然是准备各种食材。为此,去年8月,Yummly在美国10多个城市开通了食材订购服务,同时,Yummly和一家快递公司达成合作,为顾客提供1小时送货上门服务。与物流企业的合作省去了用户去零售商店采购食材的周折,也让Yummly从一家提供搜索服务的技术公司转变为食材供应商。
如果你想吃一样东西,但是却懒得去买食材来烹饪,不妨试试Munchery,它采用的是时下最热的“送餐模式”。顾客只需在每天下午3点前下单,Munchery就会将顾客心仪的食物烹制好,装盘冷冻,在晚餐时间送到顾客手中。
在美国,Kitchenservring和Kitchit是两家发展比较出名的私厨服务应用。只要你支付最低25美元,就会有一名厨师带着食材,上门为你做出宴会级别的菜肴,深受忙碌的都市上班族的欢迎。不过,在优步 Eat、Munchery 等平价送餐服务公司的冲击下,它们的影响力正日渐式微。优步Eat每餐的费用通常只需10至15美元,而Kitchit和Kitchenservring提供的宴会级别餐饮,费用高达每人25至39美元,在价格战面前毫无优势。
除了提供烹饪教学、配送食材、私人定制高端美食等服务外,创业者还能大胆玩跨界,将美食与社交融为一体。如果你去以色列旅行,就可以打开一款当地很火的应用EatWith——支付一定的费用,与当地的家庭一起吃个晚饭。这种方式不仅能让游客品尝到最地道的食物,还能让顾客和当地居民交朋友,真实地感受这里的生活习俗。
EatWith被称为“厨房版”的空中食宿(Airbnb),它出租的并不只是家中的空间,还有厨房服务。EatWith为那些业余的厨师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也能像职业厨师一样靠做饭挣到钱。另外,EatWith强化了厨房的社交功能,在这里,用户可以交到朋友,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这种“厨房+社交”模式,堪称美食服务的全新进阶。
插图:宗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