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身穿红袄蓝裤、头搭手巾的合唱环节。
▲演出就在山间田头。
▲形象典型的村民演员。
▲劳动篇中的欢快情节。
▲热烈隆重的祭祀篇。
▲大枣玉米是演出道具。
▲当地老农本色出演。
▲融为一体的舞台上下。
■摄影/本报记者 谢震霖
撰文/贺成荣
“前山高,后山长,我家就住在高坡上,拉着老牛扛着‘桨’,爷爷的爷爷就这样。前沟短,后沟长,我家就住在高畔上,摇着纺车扬着场,奶奶的奶奶就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陕北大山深处赤牛坬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村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起早贪黑,默默耕耘,播撒着春天的希望,营造着夏日的绚烂,收获着秋天的果实,储藏着冬日的温馨。如今,这些典型的农家劳作场景被编演成一部别具风格的实景演出,每个周末在山间田头热闹上演。
由当地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高高山上一头牛》开创了国内黄土高原乡村原生态大型实景演出的先例,演员阵容颇为壮观,参与人数多达120余人,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只有6岁,全部是赤牛坬村村民。该剧以陕北农耕文化为创作题材,借助半山半水的实景作为表演舞台,整场演出分序篇、劳动篇、爱情篇、祭祀篇、尾声五个篇章。高亢激越的劳动号子,凄美纯真的爱情故事,感天动地的祭祀活动,如泣如诉的天籁之音,大开大合,大俗大雅,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更像根植于黄土高坡的纷红骇绿。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赤牛坬村位于黄土高原腹地、黄河近岸,这里山丘连绵,枣林层叠,沟壑纵横,峁梁交错,古朴厚重的明清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可谓步步入景。这里也是民歌的故乡、民间艺术的渊薮,素有“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赤牛坬扭秧歌,人人有一手”的说法,被榆林地区确定为陕北民间艺术活动采风和原生态民歌培训基地。
近年来,佳县赤牛坬村委会带领群众围绕“红枣名村,旅游新村,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大力发展民俗文化乡村旅游,探索出一条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和精准脱贫的路子,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村委会立足当地资源专门成立民俗文化艺术团,将形式活泼的传统大秧歌、扭彩碗、吃枣糕、转九曲、抬花轿、搬水船、踢场子等几近失传的文艺曲目及独具陕北特色的风俗活动进行常态化演出。而《高高山上一头牛》实景演出更是以独特的创意赢得广泛赞誉,其间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犹如一幅大泼墨的民俗画卷,表达了农民对乡土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赞美,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自2015年7月首演以来,已经演出近百场次,众多游客专程前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