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互联互通的落地,促使沿线国家经济交往日趋活跃,商贸合作日益繁荣。(资料照片)
编者按:产业是经济之本。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强调,我们要深入开展产业合作,推动各国产业发展规划相互兼容、相互促进,抓好大项目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抓住新工业革命的发展新机遇,培育新业态,保持经济增长活力。5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项目等在北京共同主办“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国际论坛。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为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献计献策。现刊发部分与会嘉宾观点,以飨读者。
我们需要修正后的全球化
伊萨姆·沙拉夫 (埃及前总理):现在全世界有反全球化、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倾向,给全球化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环境。我们该何去何从?是该按部就班,还是进行巨变?所谓“巨变”就是我们需要一个新的世界,需要一个修正后的“全球化”。因为“全球化”从它本身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术语,但是现在所谓的“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全球化”这样一个概念,如果意味着合作的话,那我们就会有人性化的全球化;如果它聚焦于权力主导的话,那么就是非人性化的全球化。不同的理念会引导我们走向不同的结果。什么叫做修正后的全球化?那就是一个以文化而不是以强权为基础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倡议触及全世界所有人,这是中国提出的倡议,但它是全球多领域的项目。中国给出第一推动力,剩下的责任就是全球所有人的责任。“一带一路”是一个理念,而不是一个项目。它是一个发展的网络,不仅仅是一个交通的网络,还是一个桥梁,能够弥合发展的鸿沟,连接不同的文化。
群策群力,一起思考,一起工作,一起收获,才能实现共赢的结果。对于世界上不同的角落,每个国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必须要探索他们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充分使用各自的优势。
在基建方面向中国学习
本邦·波约翰古若 (印尼发展部部长):印度尼西亚有非常好的地缘位置,我们是“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个重要国家,也想成为“一带一路”这个倡议的重要角色。之前我也参加了我们总统和习近平主席之间的双边会谈,两国领导人都同意并期待中国在印度尼西亚的投资越来越多。
印度尼西亚人口居世界第四位,这就意味着我们有很多合作的空间。我们有很多地方还没有大型的轨道运输,没有地铁、轻轨。在基础设施方面,我们有很多的投资机遇,比如雅加达每天就有两千万左右的人口在城市之间上下班,迫切需要大型的轨道运输。
在基础设施方面,我们要向中国学习。我们建立第一条公路的时间实际上比中国还早,但现在的发展速度没有赶上中国。中国现在有非常多的交通运输工具,印度尼西亚和中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未来,我们要建5个枢纽海港及19个港口,还要建2650公里长的公路,1000公里长的货物运输通道。此外,还要建3000多公里的铁路,3个新机场,3500个电厂项目,因为现在整个电力供应不足,还有5000万人口没有享受到电力供应。印度尼西亚有非常多的商机,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造、工业、旅游业方面。我们欢迎世界上所有国家来印度尼西亚投资,当然也包括中国。
中德经济战略非常互补
鲁道夫·沙尔平(德国前国防部长):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来中国到现在,我来中国已经超过200次了。回顾过去的30到40年,中国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中国领导人的智慧以及中国人的齐心协力让中国成为了快速发展的一个成功典范,并且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福祉。邓小平先生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有潜力来开启另外一个新篇章。
我为什么这样说?首先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愿景,同时它也变成了现实。在德国,不仅仅有来自于中国的火车通过欧亚大陆直达法兰克福,中国的投资大量涌向德国,德国各种各样的投资也不断涌向中国。现在中国和德国之间这样的投资变得越来越多,合作越来越紧密,这些都是基于我们的政治愿景。
德国现在遵循的是工业4.0计划,即更多的数字化和机械化等等。中国也有一个非常具体的经济战略,也就是“中国制造2025”。我想中德两国之间的经济战略其实是非常互补的,未来将共同走向和平,共同为人民创造福祉。
通过经济合作减少贫富差距
萨利姆·曼迪瓦拉 (巴基斯坦参议院财经委员会主席):今天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要把瓜达尔港交给中国建设? 因为我们有很好的合作关系,我们是朋友。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2013年我们最终把瓜达尔港交给中国。同时我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双边活动,第一个就是电力行业基础设施的项目,中国已经有一些国有企业来巴基斯坦进行投资。我们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实现可持续增长,减少贫富差距。
我们一直在和恐怖主义作斗争,希望通过武装力量减少恐怖主义事件的发生,但是恐怖主义并没有因此消失。我们能够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呢?那就是我们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活动、一系列的倡议来减少恐怖主义,我们要给出现恐怖主义的这些国家带来富强、繁荣,减少贫富之间的差距,这是消除恐怖主义最好的途径。所以,不管是“中巴经济走廊”还是“一带一路”倡议,我们都强调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绿色是“一带一路”生命线
沙祖康(中巴友好协会会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一带一路”是一个新生事物。成绩怎么说都是跑不掉的,关键是要解决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融资问题。钱从哪里来? 政府做出承诺是一方面,还有就是怎样从社会上筹借资金。
第二个问题是技术问题。“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大量技术,但是技术问题连带着知识产权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他们有需要但买不起。我们应该找到一种方法,使得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是大家付得起、用得上的。
第三个问题是能力建设问题,包括中国自己的能力建设,以及如何培训沿线和沿路国家的能力建设,这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此外,我还想强调一点,“一带一路”必须是绿色的,关系到持续问题。遗憾的是,我感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方面的认识还不够。绿色、可持续是“一带一路”的生命线。
智库要支持企业“走出去”
龙永图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
在我还是英文翻译的时候,就参加了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建设的谈判工作,这是当时中国援助非洲最大的一个项目。我深刻地知道,中国企业走出去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走到了一些贫穷落后、法律不健全、人才缺少的“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这个走出去的困难,搞产业合作的困难是很难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加入中国的平台建设,从法律、能力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融资等各个方面,给予中国企业大力支持。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需要帮助。怎么做好帮助,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团体义不容辞的责任。确保产能合作的质量和效率非常重要,除了政府的支持以外,还要建立像智库这样的非政府大平台,支持企业“走出去”。
我们的企业“走出去”搞产业合作一定要得到当地政府、人民的支持,特别是各地方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历史背景。智库怎样把每个国家的情况研究透,为企业提供很好的咨询意见,直接帮助企业参与其中,这是非常关键的。
民心相通非常重要
陈秋途(中国华信能源集团总裁):企业作为“一带一路”践行者跟智库的合作非常重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总结出很多经验,通过智库进行梳理,再供其他企业借鉴。比如,中国人对信用的理解和西方不同,在和欧洲的一些合作中,项目谈判过程非常艰巨,甚至合作还没开始,对方就考虑到如果有一天“分手”要怎么分。中国一旦要合作,愿望就是好的,希望“白头偕老”。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企业“走出去”一定要了解这种差异。
到投资所在国,了解它的文化,也就是我们讲的民心相通是非常重要的。3年前,捷克最古老的足球队原股东资金链断了,该球队有球迷100多万,捷克一共才1050万人口。在球队破产前两天,我们收购了它,现在从降级的边缘回到联赛第一名,此举就深得捷克人民的赞赏。还有,我们投资捷克的中医中心,把中医推广到欧洲去,为当地患者带来福音。中心排队就诊的患者非常多,最严重的时候要排半年,于是我们又多派了些医生过去。
这两个例子实实在在做到了推动民心相通,赢得了所在国及当地人民的拥护,也使我们的合作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