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通过可穿戴设备体验“养心殿的一天”。(故宫博物院供图)
■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召见大臣、朱批奏折、鉴藏珍玩、亲制御膳、穿搭服饰……在养心殿“实地”体验皇帝的一天,如今不再是难事。10日,在故宫博物院92周年院庆之际,“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在故宫端门数字馆全新亮相,观众可通过手机参与上述多种有趣的互动,在数字馆内全方位体验“养心殿的一天”。
召见大臣、鉴藏珍玩,还能去后寝殿溜达
自2015年12月起,曾见证了清代八代帝王工作起居的养心殿关闭,开始进行百年来最全面的研究性保护修缮。作为最受观众欢迎的原状陈列,不能一睹养心殿,自然成为很多观众的遗憾。对此,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修缮期间,一方面将养心殿的真文物送至各地巡展,让外地观众也能“走进”养心殿;另一方面则用数字技术让养心殿“活起来”,吸引更多年轻人探寻养心殿的奥秘。
此次“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可谓科技与文化相融合的又一次创新呈现。观众可以在虚拟养心殿中与朝中重臣自由对话、全方位鉴赏珍贵文物,还能去皇帝的后寝殿里溜达溜达,度过丰富多彩的“养心殿的一天”。“注重开放性、多样性、体验性和互动性,是‘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的一大亮点,也是全数字形态展览的一大优势。”单霁翔指出。
展览中,AI、VR等新技术齐上阵,比如观众与宫中老臣寒暄聊天,不无感慨地牢骚一句“我最近胖了”,智慧的老臣则用一句“君子不重则不威”让人会心一笑;数字多宝阁中琳琅满目的珍宝让人看得眼馋? 不如将喜爱的文物从架子上“取”下,摆放在身后的三希堂中把玩,更可直接放入手机多宝阁带回家……
在虚拟的养心殿建筑中,观众还可自主深度探索,从不同的视角发现养心殿建筑很多难得一见的细节,如参观养心殿时只可远观的藻井等。建筑之外,展厅中还精选了陶瓷、玻璃、金银器、玉器、青铜、雕漆等文物的高精度数字化模型,用交互的方式呈现其制作工艺、纹饰特点、使用方式等,以鲜活的方式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这也适时弥补了养心殿暂时关闭给观众带来的遗憾。
数字技术生动再现紫禁城风貌
据介绍,养心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从清雍正朝开始,作为皇帝的正寝,它集处理政务和晏息之所于一体,在故宫建筑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见证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宣统帝发布清室退位诏书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以现代数字技术激活传统文化基因,是数字故宫重要的建设理念。”单霁翔介绍,“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秉持故宫一贯的“网红”特质,一方面以线上“微故宫”平台陆续推出“养心殿数字展”系列专题,以多种形式持续介绍养心殿的历史变迁,为观众缓缓打开养心殿的历史画卷;线下则于故宫博物院端门的实体空间推出数字体验展,选取最贴合当代生活的“政务—文化—起居”元素,让观众通过多种有趣的交互环节穿越历史,度过“养心殿的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对VR技术的探索起步于2000年,十余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故宫古建筑和文物三维数据。这些准确而严谨的高精度数据结合交互技术,向观众完整、生动地传递了故宫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风貌。2015年,全国首家将古代建筑、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全数字化展厅———端门数字馆落成。此前该馆曾举办过“故宫是座博物馆”主题展览,同时该展也作为端门常设数字展,帮助观众通过数字建筑、数字文物来理解故宫的历史、藏品和背后的文化。
(本报北京10月1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