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安亭镇黄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张维维上门为百岁老人提供健康服务。(资料照片)
党代表感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党委书记江帆代表:
要谈获得感,作为医药卫生领域的十九大代表真是感触满满。近年来,国家多个部委先后发文支持儿科医学建设,我们儿童医学中心也获批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顶层设计让我们儿科的未来发展前景可期。在上海,随着医改的推进,越来越多好的儿科医生可以进社区问诊,缓解了就医难,老百姓满意度逐步提高。
改革不仅让患者有获得感,也让身处高强度工作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有了更好的待遇、更好的保障、更顺利的职业发展通道,也给了医生们更多人文关怀,关护他们的身心健康。这也在全社会逐步营造出理解、尊重、关爱医务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文汇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骑着电瓶车,穿行在田埂上,嘉定区华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王海英就这样出诊了。“我们这里农田环抱,居民以务农为主,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老年夫妻。他们大多腿脚不便,需要我们上门服务。”年轻的王海英两年前经“定向培养”从上海健康医学院毕业,定岗在华亭镇社区双塘村卫生服务站,成为了一名“新乡医”。
最新统计显示,上海的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已超过1000万人。作为全国医改的重头戏,家庭医生制度在上海稳步持续推进。2011年,上海率先探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到2015年底,试点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改革,居民在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可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形成“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目前,该试点已覆盖全市所有社区。与之配套,慢病长处方、延伸处方、便捷转诊、健康管理等一系列举措同步铺开。
嘉定区华亭镇地处上海西北角,毗邻江苏省,辖区大部分属农村地区,华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落其间,为全镇39.6平方公里内的5.2万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老年人口多,对乡医的需求量大,但是因为人才断档,老乡医还坚持出诊。”华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强不讳言,人才是基层社区卫生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直面难题,嘉定决定试点“3+2”乡村医生培训模式,将已接受过三年教育的乡村医生和专科学生组织起来,送到上海的全科医师培训基地进行两年脱产学习。华亭镇率先开启了对上海农村地区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新探索。
王海英就是这样成为“新乡医”队伍中的一员。
华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就此止步,他们清楚,要想留住人才,还得有机制配套,“3+2”新乡医责任目标年薪管理平台建设浮出水面。
经一年探索,改变已悄然在华亭镇出现:去年,华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招全日制本科公共卫生、药剂、护士各一名,全科规培生一名,新乡医两名,招收预防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名,实现了“零的突破”。
另据最新数据统计,在华亭镇,“1+1+1”组合内就诊率达到86.15%,同比上升1.09个百分点;社区就诊率69.79%,同比上升0.2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分级诊疗效应初步显效,这里不仅留住了人才,也在慢慢留住患者。
如今,王海英每天大部分时间在上门出诊,给社区老人做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随访。得益于全市推开的延伸处方、慢病长处方等社区卫生改革好政策,如今上级医院配的药品可以直接配送到社区,她还主动当起“药品快递员”,上门不仅送药,更为了走到老人身边嘘寒问暖。
“以前我们总是跑到嘉定区中心医院看病,单程就要一个多小时,还没有直达公交车,看病很辛苦。现在有什么问题可以问王医生,要配药她还能给我们送药上门。”在华亭镇,老人感慨“看病方便了很多”。
嘉定区曾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初级卫生保健典范”,如今,这里的社区卫生改革继续火热开展,各社区因地制宜推进家庭医生工作新探索。据嘉定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陆璇介绍,在嘉定工业区,正在试点“1+1+1+X”新型家庭医生执业模式,力图将家庭医生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让家庭医生有更多时间“走到居民身边”;在南翔镇,借助儿科医联体、全专联合(糖尿病、高血压)建设,填补了儿科、康复等诊疗空白;安亭镇在开出上海首家社区护理中心的基础上,又试点开发嘉定区医养结合支持平台,推进“陪老人走好最后一程”这项民生工作。
嘉定区的家庭医生工作新探索是上海家庭医生制度、社区卫生综合改革的一个缩影,正是通过这一家家社区的点滴工作,家庭医生一步步走进“阿拉”老百姓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