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巴西利亚记者张峻榕
随着美、俄、英、德、法等多国协同作业无果,阿根廷海军潜艇“圣胡安”号的搜救工作终在11月30日宣告停止。
阿根廷海军上月30日宣布,在“圣胡安”号失联15天后,44名艇员已经丧失生还希望,搜救行动因而停止,但随后的潜艇搜寻活动仍将继续,各国可望继续联合参与。
11月15日,“圣胡安”号在从乌斯怀亚港前往马德普拉塔市的途中,在距离阿根廷瓦尔德斯半岛大约430公里的南大西洋海域失联。潜艇上共载有44名艇员,包括阿根廷史上首位女潜艇员埃里亚娜·玛丽亚·克拉切克。事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而海军发言人恩里克·巴尔比在发言中称,有信号反映附近海域发生了一次爆炸,或与“圣胡安”号有关。阿根廷海军随后证实,发生巨响的地点与“圣胡安”号航行路线吻合。
事故发生后,10艘阿根廷战舰、一艘英国极地船和三架美国飞机参加了南大西洋上的国际搜救行动。俄罗斯、巴西、智利、秘鲁、乌拉圭、德国、法国等国随后也提供了支持。尽管如此,搜救工作却并未取得成功。其间搜救队伍曾多次探测到卫星通讯信号和海底杂音,但最终都证实并非来自“圣胡安”号。
直至潜艇失联15天后,搜救队伍仍未能寻获舰船。尽管理论上潜艇上携带的食品可供44名艇员维持90天左右,但潜艇内的可用氧气即使在舰身未受损情况下也只够维持7天至10天。艇员们的生还希望也随之变得愈发渺茫。
恩里克·巴尔比在11月30日的讲话中指出,15天来,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人以及28艘舰船、9架飞机参与联合搜救,覆盖55.7万海里。尽管无法证实“圣胡安”号艇员悉数遇难,但他们能够在潜艇内维持生命的生理极限时间已经超出一倍,可以认定没有生还希望。
这场事故所带来的后续影响同样绵延不绝。在海军军方公开表示搜救停止后,部分艇员家属们仍表示“不会放弃希望”,而阿根廷海军的重组也将由此开展。据阿根廷《民族报》报道,阿军方人士透露,阿根廷总统马克里将在军队重组框架内,于2017年底前解除主要军种总司令的职务。报道称,阿根廷武装力量重组计划是早前研究的,但有关大规模干部改组的决定主要是根据11月15日失踪的“圣胡安”号潜艇事件作出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搜救行动除了救援工作本身外,也成为了各国再次展现实力的平台。特别是俄罗斯这样的传统军事强国,在搜救行动中着实展示了不凡实力。
事故发生后,俄罗斯总统普京立即向阿根廷发出了援救提议。早在11月24日,俄罗斯国防部就公开表示,俄海军专家小组已飞往阿根廷参与搜寻潜艇工作。俄罗斯派遣了一艘搜救船和一架大型飞机正式参与搜救工作,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接连通过国防部网站公布搜救所得,包括作业期间在水下950米发现的大型混凝土块和沉没拖网渔船,报道极尽详细之能事。
即便是在搜救行动告终后的潜艇搜寻行动中,俄媒的评价也一如既往地颇为积极。俄罗斯卫星网等主流媒体称俄海军实力强大、经验丰富、技术过硬、装备精良,必定能成功寻获失事潜艇,充分展现了俄罗斯对海军实力的自信。
俄罗斯海军近期风头正盛,在支援叙利亚的行动中,俄海军派遣的战舰直接在海上发射导弹打击了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目标。而此次在阿根廷马岛这一传统“敏感地区”的搜救行动,无疑也是俄海军强势作风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