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峰教授向黄旭华院士(左)介绍他术后眼睛恢复的情况。郑蔚 摄
初春的杭州,阳光灿烂,暖意融融。
一个月前,中船重工719所名誉所长黄旭华院士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做了双眼白内障手术,6日前来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复诊。这位94岁老专家的视力恢复得如何?在武汉工作的他,怎么会选择到杭州来动眼科手术的?
▲黄旭华院士
最初是用手电筒做的检查
“话还得从去年11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说起,黄旭华院士是出席会议的全国道德模范代表。我也作为代表很荣幸地出席了会议。会上,黄旭华院士的报告让我们都非常感动,但我发现,他除了戴老花镜以外,还用了一个很大的放大镜,一行一行地看演讲稿,看得很吃力。出自职业的本能,我就想‘黄老是不是视力有问题?’”一早就在眼科大楼的大厅里恭候黄旭华院士的姚玉峰教授对记者说。姚玉峰教授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眼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已经成功地做过3万多例各种眼科手术。
会后,姚玉峰教授就主动找到黄旭华院士,关切地询问黄老:“您有没有看过眼科?”黄旭华院士说:“我单位每年都体检,体检时我对医生说有白内障,医生可能是觉得我年龄比较大,担心动手术不安全,就安慰我说:‘年纪大有点白内障是正常的’,所以我一直没有动手术。”当得知姚玉峰教授是眼科专家后,黄旭华院士对他非常信任:“您能不能帮我检查一下?”
“我当时想,要是能帮上黄旭华院士,他一定可以为国家多做几年贡献,”姚玉峰教授说,“不过当时我也有点为难,我就对黄老说,我的医院在杭州,这里没有任何检查设备。但黄老非常豁达,他说,没关系,我就到杭州动手术。”
于是,姚玉峰教授就在黄老住的客房里,用手机上的手电筒功能为黄老做了最初的检查。黄旭华院士的视力从他四五十岁开始出现老花现象,后来又出现白内障,持续的时间有几十年之久。“我起先到眼镜店,每年换一副更深一点的眼镜。后来眼镜店师傅说,我们度数最深的眼镜都给你配过了,再也配不出更深的眼镜了。所以我只好用放大镜了,一些重要的科技文献,所里都要打成大字本给我看。要是再不动白内障手术,我的视力就要影响我的工作了。”黄老说。
“一失万无”的手术必须万无一失
虽然最初的检查“设备”只是手机上的手电照明,姚玉峰教授已经发现黄老的白内障确实非常“老”了。“我们眼科把白内障根据不同严重程度分为5级,黄院士的白内障已经呈现棕黄色,达到了5级核的硬度。”姚玉峰说,“我马上进行了手术评估,一是有没有做手术的希望?二是风险是明摆着的,黄院士已是耄耋老人,可能的心血管、糖尿病的因素都要考虑,关键是这风险能不能承担得起,有没有做手术的空间?我觉得根据我们医院和眼科团队的能力,只要做好各项风险防范工作,完全可以做好这台手术。”
正在北京党校学习的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获悉黄旭华院士打算来眼科中心做白内障手术的事,非常重视,特意从北京打电话回医院,布置麻醉科等相关科室,进行多学科准备,要确保万无一失。元月3日,全院进行了大会诊,确定了手术方案。
“我虽然对手术很有信心,但因为黄老的影响太大了。我们平时说每台手术都要确保万无一失,但这台手术万一失败,对我们来说影响上就是‘一失万无’啊!”姚玉峰说,“所以我们医院做了精心安排,设想了各种可能,准备了各种预案。比如,手术是局部麻醉还是全身麻醉?对手术医生来说,病人全麻最好,但考虑到黄老年事已高,我们情愿多担点风险,也要确保病人安全。所以最后确定的方案是局麻,我亲自主刀,承担一切责任,为黄旭华院士进行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和联合三焦人工晶体植入术。麻醉科主任非常支持,全程监护,手术很顺利。”
元月4日上午,先为黄老白内障相对稍好些的右眼进行手术。姚玉峰教授先轻轻地切开一个1.8毫米的切口,将超声波手术管伸进去,对白内障进行乳化后,再全部吸净,然后植入人工晶体,整个手术一气呵成,全程只有13分钟。手术非常顺利。
第二天,姚玉峰小心翼翼为黄旭华院士打开纱布,“哇,好亮啊。”这是黄旭华院士的第一句话。原来担心用超声波乳化白内障后,黄老的眼睛部位会比较肿,结果发现肿块并不大,视力也从术前的不到0.1恢复到了0.3。右眼术后第三天、左眼术后第二天,视力都恢复到了令人兴奋的0.6。
出院时,黄老向眼科中心赠送了锦旗,上书“周到细致,一丝不苟,万无一失”。八十又三的黄老夫人李世英还赠诗一首:“相逢首都是机缘,仁心感我赴邵院,妙手拨开瞳中雾,又见清澈碧云天。”
▲今年1月4日医生为黄旭华院士进行白内障手术中。周素琴 摄
“黄老的视力接近小青年了!”
今天,黄旭华院士在眼科中心检查了视力和眼压,复诊的结果令人欣慰:左右眼都达到了0.8+,眼压也正常。
姚玉峰教授高兴地说,“我们年轻人的视力一般在1.0左右,黄老的视力已经恢复得和小青年没有太大差别了!”
▲黄院士术前(右图)与术后角膜对比图,中间亮的光带为眼科检查专用的裂隙灯光。姚玉峰教授对这张眼底晶体对比图的解读:这是一张组合起来的裂隙灯显微镜的眼前节照相图。右侧是手术之前的照相,左侧是手术后一个月的照相。右侧的图片中,棕褐色的部分显示的就是白内障发展到最严重的V级核的阶段。左侧图片显示,原先白内障的部分已经完全透明,意味着原先的白内障被透明的人工晶体取代。右和左侧图片显示角膜部分都是透明的,说明手术完全没有对角膜造成损伤。
黄老现在为什么会觉得眼前的世界特别“亮”?姚玉峰解释说,人眼看到的世界,既有视力因素,也有心理因素。因为病人长期的白内障,看到的世界模糊不清,心理上逐渐适应了光线比较暗的世界。等白内障消除后,就会觉得世界突然变亮了。人一般的心理适应时间是3个月。3个月后,病人视力恢复后突然变亮的感觉就慢慢消失了。
植入人工晶体后,这人工晶体若干年后是不是还需要更换?姚玉峰教授说,不需要,这人工晶体的设计寿命是300年。
视力恢复得这么好,黄旭华院士非常高兴,他说:“我还可以继续为国家工作若干年。”
▲视力恢复的黄院士看书不再用放大镜。周素琴 摄
之前,曾有媒体报道说,黄院士视力恢复后还可以为国家工作20年。对此,黄院士笑着更正说,“20年以后,我114岁了。如果我上次说过工作20年,这‘20年’也是一个虚数,具体说,应该是工作若干年。我现在不在科研一线,也不在二线,我是年轻人的‘啦啦队’,为他们鼓劲和呼吁。”
严谨、务实、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说大话,这正是黄旭华院士一生的品格。
今天,黄旭华院士还特地戴上了老母亲102岁仙逝时留下的一条围巾。“每当我有重要的事情,我都戴着它,就感觉我的母亲和我在一起。”黄老说。这位曾经30年没有回老家的游子,自感“忠孝不能两全,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尽最大的孝”,其实内心深处是多么地爱自己的父母啊!
“这次手术非常成功,黄老的视力恢复得很好。从杭州回去后,黄院士马上就要准备去北京参加今年的春晚呢!”黄老的秘书、719所党群工作部的刘军青告诉记者。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