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四月,南京路上游人熙熙攘攘。在步行街的下沉式广场中央,“南京路上好八连”雕塑在春日的照耀下泛着微光。尽管这座雕塑已经落成十年有余,但仍有不少步履匆匆的行人或放慢脚步、或抬头驻足,近距离观赏这张极具意义的城市精神名片。
今天是“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60周年。1963年4月25日,八连被国防部授予“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同年8月1日,毛主席为他们写下光辉诗篇《八连颂》;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将“好八连”的故事传遍中国的大街小巷,带领他们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他们是南京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南京路上好八连”展览馆的荣誉室里,上海市南京东路街道原云中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朱蕙娟誉不绝口。在她的身后,罗列着一座座奖杯、一张张奖状和一页页证书;而在每一份荣誉的背后,却是“好八连”战士们流不尽的血汗和道不尽的故事。
“霓虹哨兵”到“霹雳尖兵”的转型
1949年,八连先辈打进上海后,本想继续随军南下解放全中国,但一纸命令让他们进驻南京路站岗执勤。在“十里洋场”的繁华都市里,面对着“香风毒雾”的侵袭,先辈们身居闹市、一尘不染,代表党在上海站稳了脚根。
2017年,随着军队体制编制调整,八连整建制转隶到第72集团军某旅,成为一支特种作战分队。这一次,应对从零开始的巨大挑战,个中困难不言而喻。在部队转型初期,对旧生活的不舍得和对新训练的不适应,让战士们的身心都经受着巨大考验。
曾经堆放着慰问品的地板如今变得空空如也,曾经身手矫健的老战友老同志如今有些自惭形秽,这些都是“南京路上好八连”政治指导员薄佳旺眼中最直观的变化。对于大家在转型后的心路历程,他总结道:“受到的关注变少了,感觉有些被冷落;训练的内容更苦了,担心是否能胜任。”
在接受了思想工作后,战士们主动面对现实,积极投身到训练中去。在采访中,“自觉”成为了战士们不约而同提到的词。“很多规定科目我们根本没有练过,所以大家每天都是比较自觉地提早起床、晚上加练”,八连二小队战士王伟如是回忆,当时,比谁起得早、比谁睡得晚已然成为了八连的一种常态。“早晨没有人督促起床加练,但大家都很自觉地起来收拾,然后去外面训练”,这段日子也让薄佳旺印象深刻。有战士练体能受了伤,却依旧没有停下训练的脚步——练不了胳膊就练双腿,练不了上身就练下肢,办法总比困难多。
转型以来,八连战士在多个比武赛场和演训战场绽放异彩。2021年,王伟代表连队参加陆军特战小队比武,与全陆军特战精英同台竞技。他不仅在备战比武的日子里经受数十个险难课目考验,在最后的比武考核中,他还负伤完成了渗透任务,并最终获得陆军“金牌勇士”荣誉。而就在两年前,八连的特战课目基础还非常薄弱,四小队战士周小龙对当时的成绩记忆犹新,“非常差,基本上可以说是完成不了”。化打击为动力,一次次的体会、一遍遍的试验,战士们的突飞猛进肉眼可见。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八连战士便取得骄人成绩,并在全军成为典范。
除了陆战比武外,战士们还“上天入水”,全方面练就过硬本领。为训练降落伞的绑绳技巧,战士不仅在训练场上练习,回到宿舍后甚至产生“惯性”,绑上床头便一通操作。为提高潜水作战能力,战士争分夺秒,凌晨五时已出发前往附近大学的泳池,只为可以多练一会……从省军区系统到野战军系统、从守备部队到特种部队,八连转型冲锋,浴火重生!
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每月10日、20日,八连都会走上南京路为民服务,理发、补鞋、量血压……这是八连已经坚持了整整41年的传统。“转型以后,八连的任务更加艰巨了,但是他们为民服务的宗旨从来没有变过”,朱蕙娟说道。
朱蕙娟从小听着“好八连”的故事长大,1999年来到云中居委会担任书记后,她积极开展“拥军”活动,为官兵送温暖、解难题,长期帮助“好八连”与云中居委会孤老们进行结对帮扶。如今虽然退休,但依然坚守在服务居民、拥军工作第一线。几十年如一日,朱蕙娟是“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最好见证者。
每年的八连命名纪念日,一位残疾老人都会坐着轮椅前往连队祝贺。今年也不例外,他又如期而至。“在这47年里,八连的干部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照顾我的任务始终没有改变。”尽管老人两鬓斑白,身体略显虚弱,但仍能感受到他饱满的情绪。
老人名叫胡红根,是“好八连”的长期帮扶对象。47年前,八连战士陈士凯正巧到番瓜弄小学上辅导课。放学后,同学们都走了,当时还是孩子的胡红根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只能坐在教室里等妈妈来接。那一天,陈士凯把胡红根背回了家。从那一刻起,胡红根便多了一群“亲人”。以前每到周末,八连战士或是到胡红根家里打扫卫生、帮他理头发,或是带他到公园、江边兜兜转转。
直至今日,胡红根只要一有困难,八连官兵总会出现在他的身旁。去年3月中旬,上海疫情正处于非常时期,胡红根却因为胃穿孔需要手术,这让他在医院里一住就是12天。在这漫长的12天里,正是有着八连官兵的陪伴,才让胡红根坚持了下来。“这事家里人都办不到,但‘好八连’的每个人都能办到,所以令我非常感动”,说话时胡红根微仰着头,但依旧藏不住眼角的泪花。他曾经直言,没有八连官兵,他恐怕活不到今天。
在提到对于八连的感情时,胡红根的声音响亮透彻了不少,“我早已把八连当作了自己的家”。那个当年还在叫着解放军叔叔的小学生,如今已是八连战士口中的大伯了。
“南京路上好八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是一座百折不摧的堡垒。无论是昔日“霓虹哨兵”还是今日“霹雳尖兵”,无论身处十里洋场还是烽火战场,无论历史如何推进、时代如何变革,“好八连”艰苦奋斗的精神、风清气正的传统、保家卫国的使命,始终都未曾改变。
文/编辑:范家乐
摄影:范家乐 王竟成 陈彦锴
剪辑:王天赐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