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都拉和长子白东升。 (资料图片)
“玛拉沁”投准布鲁弯头上用牛皮绳拴着铜丸。
表演队队长小明正在投掷布鲁。 袁浩摄
鄂尔多斯博物馆收藏的布鲁。
本报首席记者 江胜信
布鲁是什么?是一款电脑游戏里的精灵吧?足球运动员凯文·布鲁?动画片《里约大冒险》里那只蓝鹦鹉不就叫“布鲁”嘛!
很多人,即使是祖先们磨制它、在狩猎或放牧中借以防身的蒙古族人,都未必知道那曾经伴随了好几个世纪的“布鲁”。蒙古语中,“布鲁”是投掷的意思,既指镰刀状的投掷器具,同时指投掷这项运动。近代以来,因蒙古族人生存方式的变迁,布鲁卸下原始使命,离牧民渐行渐远,如今,随着该运动的赛制化,又慢慢找到“回家的路”——一年一度的内蒙古那达慕盛会和4年一届的全区民族运动大会上,布鲁是竞赛项目;4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它是表演项目。
8月9日至17日,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行。市区南端“蒙古源流基地”那片开阔而平坦的草原,距离北端居住密度最大的东胜区约50公里之遥,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携家带口穿城前来,只为领略布鲁那霹雳旋转的飞翔姿态,仿佛胸中那一腔携带成吉思汗基因的热血,随之搅动、奔腾。
打野兽&赢爱情
鄂尔多斯博物馆的“竞技·游戏——历史上的北方少数民族体育”展览上,展出了两支制作于近代的木质布鲁,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那根圆棍子,弯头上用牛皮绳穿了心形的铁丸,打狼很管用。”“是扔出去吗?”“不能扔,扔到草丛里就找不回来了。那根像镰刀一样扁平的,才可以扔,用来打兔子,反正是木头做的,找不回来没关系。”“那么不对称,能扔准吗?”“牧民们有技巧,能扔准。”
这位年轻的讲解员只讲对一半。那根拴了铁丸的布鲁,确可用于近身搏斗。看过小说《狼图腾》的读者,大概不会忘记书中以生存名义而合理化的残酷一幕:落入险境的巴图手握马棒,一次打掉狼的四颗牙,狼顿时失去了生存的凭藉与尊严,凄惨哭嚎,另一次击中狼鼻,“整个狼鼻一下子被掀离鼻骨,大狼滚倒在雪地里,疼得全身缩成了一个狼毛球”……前端拴了铁丸的布鲁,与前端嵌了铁蒺藜的马棒,都可以近距离给野兽以致命打击。布鲁因为头部的弯曲及铁丸的甩动,与马棒的直杵侧击相比,砸击的角度往往更垂直,力度更具惯性。
但这种带铁丸的布鲁,并不像讲解员所说的舍不得扔。历史上,狩猎放牧是高危“行业”,必须要在毫无预知、纷繁复杂、千钧一发、关乎性命之际果断处置。带铁丸的布鲁是投掷精准度最高的布鲁品种,奋力投中的话,野兽非死即伤或逃,用来打兔子也比较容易得手。而那种握手处为圆柱形,另一头渐渐过渡为镰刀状的布鲁,准度略差,打兔子这类小型猎物不太灵。它主要用作平时的练习,可以投掷很远,进而测算自己的臂力。如果臂力了得,这种镰刀状布鲁在对付大型野兽时可建奇功,斜掷过去,木镰刀呼啸飞出,锋如刀刃,能豁开野兽的皮。这两类布鲁各有所长,为各取所长,做到既比较准又比较远,又出现了第三类布鲁,即在弯头部分缠绕铁丝,或箍上铁环,讲究一点的,就先用刀在木弯头上刻入细而深的花纹,再用熔化的铅灌进花纹里。投准、掷远、较准较远这三类布鲁,古代蒙古人分别称作“吉如根”布鲁、“海雅木拉”布鲁和“图固立嘎”布鲁。
这当然只是大致分类,不同牧民会根据不同习惯和不同功用各自打造,因而长度、弯度、粗细、重量林林总总,从材质而言,有铜的、铁的、铅的、木头的、兽骨的……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白音花镇玛拉沁村的73岁蒙古族老人满都拉,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走遍了拥有布鲁传统的地区,搜集到上千支形态、材质各异的布鲁。“国内任何博物馆收集的布鲁都没有我收集得多。”满都拉很是自得,“我的‘中国梦’就是申请吉尼斯纪录,争取在有生之年建成布鲁博物馆。”
并非痴人说梦,作为布鲁成功入选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者和这项遗产的传承人,满都拉深知布鲁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并正在探索可能的传承路径。布鲁的历史可追溯至1000年前的辽金时代,多为青铜材质,弯头部分铸有动物形状,如扁型龙首、交颈大雁、狼捕松鼠,有祈福纳祥之意。13世纪以后,布鲁在北方游牧民族间广泛使用,在通辽市、兴安盟、赤峰市、呼伦贝尔、吉林省前郭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带更为流行。
近现代,布鲁渐渐淡出牧民的生活。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些老牧民把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布鲁慷慨送给拿它当宝的满都拉,还免费传授几招投掷布鲁的秘技。如何持握?采取什么角度?腰部怎么发力?如何根据目标远近和猎物大小作出技术调整?尽是学问。深谙布鲁投掷之道的牧民被誉为“木枪手”,可以指哪打哪,且投掷布鲁可省略拉弓瞄准的时间,往往比弓箭、猎枪更能优先命中野兽。满都拉从习得的众多秘技中悟出门道,再传授给自己的长子白东升。白东升因此拿下了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运动大会的布鲁冠军。
布鲁所携带的,不止于狩猎文化,它还表达了内蒙古人的道德观和婚姻观。相传王爷府上的公主海日图,长得俊俏,喜欢布鲁,而且技艺高超。到了待嫁的年龄,她决定通过布鲁比赛来选择伴侣,应征者人潮涌动。结果,公子哥们全都成了海日图的手下败将,只有青年牧人巴特尔以其精湛的技艺赢了公主,同时还赢得芳心。海日图就要与巴特尔结亲,喜讯像春风吹遍草原。但在成婚之夜,狠心的王爷下令杀害了贫穷的巴特尔。牧人为了纪念海日图和巴特尔,便在那达慕大会上比赛布鲁。
有意思的是,与上文所提到的“吉如根”“海雅木拉”和“图固立嘎”三类布鲁名称所分别对应的相似谐音,“吉如噶”蒙古语意为“六”;“海雅尔”蒙古语意为“二”;“图固居”突厥语意为“九”。到底是先有布鲁比赛,再借分值命名不同的布鲁;还是先有布鲁名称,再赋予其不同的分值?真相未明的布鲁传说,迂回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神秘因果中。
标准化&纯手工
“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是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蒙古族人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射箭、摔跤、赛马是那达慕大会上三项体育竞赛,而布鲁长期以来只是作为大会的表演项目。
为什么呢?这缘于传统布鲁的长短不一、重量各异,选手们拿这些去比,没法公平啊。为了要让布鲁也成为那达慕大会的竞赛项目,满都拉对布鲁开始了标准化制造的探索。
之后历经了无数失败——他先是选用榆木、柞木等木材作为布鲁的材料,但就算选用同样的木材,做得一模一样,两把布鲁还是会有细微的重量差距,原来,树木因生长地不同,光照不同,密度也略有不同;那就试试塑料吧,重量相同了,但受气温影响较大,大热天会变软,运行轨迹发生偏差,冬季却变硬易碎,也不行;满都拉甚至从沈阳市滑翔机厂请来技师,想以玻璃钢为材料做布鲁,但一次成型的玻璃钢,因材质特殊而无法打磨,一旦重量多出几克或少了几克,一点办法都没有。
不仅仅是失败,他的小女儿也跟着受罪。“有一次,我把新做的布鲁拿到实验基地测试,小女儿在一旁观看。我光顾着看布鲁,根本没注意到她走到了危险区域。一支布鲁飞过去,击中她头部,她当时就昏倒在地不省人事。送到医院,被诊断为严重脑震荡,头部缝了11针。”
但所有这些,反而让满都拉愈挫愈勇。满都拉一副蒙古汉子的结实身板,脸部线条硬朗。优越的身体条件和不服输的性格,使他的人生路充满传奇:1963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库伦旗第一中学,先是当美术老师,后又当体育老师。1965年,他以运动员身份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运动会的投掷项目。1980年,他担任库伦旗体委主任,从此走上体育行政岗位。但他同时又是位体育教练,训练出了很多优秀运动员,比如“中国马王”扎那、全国摔跤冠军苏伊拉其木格等。他前后出席过五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被评为内蒙古民族体育“功臣教练”和全国民族体育模范工作者。布鲁的问题,难道能难住他?
制造、试验、修改、推倒重来……满都拉发现,用多层胶合板制成的布鲁在出手角度、空中飞行轨迹、稳定性、旋转速度以及第二阶段飞跃上升与落地等技术参数上均能达到标准。他因此研制出“飞马牌”掷远布鲁和投准布鲁,均为500克,通过专家评定后,自1985年起成为那达慕和全区民族运动会正式比赛器材。2013年起,他又以白蜡杆为原料,研制出第二代标准化布鲁,定名为“玛拉沁”。“玛拉沁”在蒙古语中是牧民的意思,玛拉沁村是满都拉的故乡。
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蒙古源流基地”赛区,我见到了“玛拉沁”布鲁。有掷远和投准两种,掷远的为扁平镰刀状;投准的为曲棍球球杆状,两者均在握把处画着吉祥结,弯头处,掷远布鲁画着象征蓝天白云的图案;投准布鲁用牛皮绳拴着心形铜丸。布鲁上贴着“玛拉沁”的LOGO:一个马头、一支弓箭、一圈摔跤队员脖子上挂的“将嘎”彩带,三者组合在一起,代表蒙古族三个传统竞技项目,LOGO底部写着“3+1”,以此显示出满都拉的自豪——继赛马、射箭和摔跤之后,布鲁是那达慕大会上第四项体育竞赛啦!因为要为本次运动会提供大量“玛拉沁”布鲁,已届七旬的满都拉加班赶工,腰伤发作,本来想来运动会现场助威,现在只好通过电话问我:“比了吗?谁第一啊?”
满都拉接到的订单虽然多,但他拒绝工厂流水线生产,从选料、打磨、钻洞、穿皮绳、铸铜丸、绘制吉祥图案……均为纯手工作业。他有一间作坊,除他以外还有4位老伙计,平均年龄已超过60岁。他期待本文能起到“广告效应”,以吸引年轻人前来学习,把老祖宗的传统工艺传下去。
运动&传承
本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包括龙舟、射弩、珍珠球、马术等17项。为了让布鲁跻身其中,满都拉于两年前递交了相关申请,但未获通过,布鲁只能列为该运动会表演项目。“目前条件还不成熟。”国家民委文宣司司长武翠英在开幕式前的发布会上回答文汇报记者的提问,“尽管布鲁早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运动会竞赛项目,但要成为全国竞赛项目,还需要时间。原因是,除蒙古族以外,其他民族的布鲁运动开展得还不够广泛。”
但满都拉并没有泄气,“这不还有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嘛!”他看到花炮、押加、珍珠球这些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一开始也是局限在一两个民族内,后来才逐渐推广,如今已是全国竞赛项目。“它们可以,布鲁也可以嘛!”据满都拉介绍,满族、朝鲜族等北方少数民族已开始参与到布鲁运动中来了。正像鄂尔多斯博物馆“竞技·游戏——历史上的北方少数民族体育”展览的前言中所说:“各民族之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在相互交流中,不仅受到本地域民族人民的喜爱,而且由于其功利性或健身、娱乐等原因,而被其他民族所借鉴。直到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分清哪一种体育项目是属于某一个民族特有的了。”
满都拉很看重布鲁在全国的赛制化,有比赛才能带动平时的训练及公众的参与,进而使布鲁进入老百姓生活,布鲁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就能活态保存。
“布鲁造价低廉,对比赛场地要求不高,比赛评分标准也十分简单,既具备趣味性,又具备竞技体育的激烈性,我相信许许多多的人只要玩过布鲁,就一定会像我一样爱上这项运动!”自古以来,布鲁都是蒙古族男子的运动。为推广布鲁,满都拉专门研发了女子400克布鲁,比男子布鲁轻100克,越来越多的女布鲁选手开始在赛场上一决高低。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将布鲁设为课程。今年6月刚刚从这里毕业的吴永生将回到自己家乡,在通辽科左后旗的学校担任体育老师,他打算给孩子们开设布鲁课程。
吴永生和他的17个师弟,加上他们的教练德木其格,构成了本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布鲁比赛表演队。德木其格是满都拉的学生,而吴永生、小明等作为德木其格的学生,也将从事体育教育事业,满都拉自己的4个孩子中,有3个从事体育事业……串起这一传承的,正是布鲁。对于布鲁的明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乐观呢?
在“蒙古源流基地”那片草原上,布鲁比赛表演队队长小明斜握一支掷远布鲁,侧身奋力投掷。一头重一头轻的布鲁,飞碟般旋转而出,在百米之外,随着冲力的减弱,空气浮力竟然把布鲁带到半空,形成第二阶段飞跃上升,以漂亮的抛物线落地。“这大概有150米吧。”小明说,“离全国纪录161米还有差距。”
一旁,3个木桩以一米左右的间距一字排开。队员们在15米开外,用投准布鲁,对准木桩投掷。15米距离的投完了,再换成20米的、30米的。距离越远,掷倒的木桩越多,得分就越多,很像大部分人小时候玩过的“套圈圈”。30米开外若能连中3个,将得到15分“大满贯”。如此有趣,没有任何布鲁运动基础的我,在德木其格教练的速成指导下,忍不住一试,若干次失败后,居然击中一个。“好!”周围的好多人——一定有好多蒙古族兄弟,慷慨地给了我掌声和喝彩。
相关链接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的“非遗”
蹴球
你可能在古装片中看到过“古代的足球”——蹴鞠,但是,你知道什么是蹴球吗?其实,蹴球起源于清代的“踢石球”,是我国古代蹴鞠运动的一种形式,在满、蒙、回等民族中较为流行。
关于踢石球,在古典小说《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有这样的描写:“一径往东边二门前来。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茗烟将缘故说了。”这里写的踢球,就是踢石球。末代皇帝溥仪的四弟溥任,从小在醇亲王府中生活,他曾见到过太监踢石球。踢的方法是先用脚尖踩住球,然后用力向前踹,以击中对方石球为胜。
踢石球游戏经过挖掘整理后,在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时,采用“蹴鞠”的“蹴”字,定名为蹴球。因为蹴球的竞赛规则类似台球,所以被称为“用脚踢的斯诺克”。
珍珠球
东北松花江里的珍珠,粒大、色美,清朝时作为贡品深受格格、娘娘们的喜爱,被奉为“东珠”。
每年深秋是采珠季节,有好几支采珠队伍,队长被称为“珠轩达”,队员被称为“牲丁”。谁采珠快?“珠轩达”们要比一比。为提高速度,“珠轩达”就把刚摸来的蚌直接往岸上扔,“牲丁”用箩筐去接,一扔一接,能配合得非常好,由此发展为珍珠球运动。后来进一步演化,设置了“蛤蚌精”的角色,来拦截珍珠球。在1991年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珍珠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龙舟
节日赛龙舟,这是壮、苗、傣、白、土等诸多南方少数民族共同的风俗。
其间包含的文化内涵却各不相同,有纪念屈原的;有纪念越王勾践的;有纪念孝女曹娥的;有纪念秋瑾的……但无论在哪里,无论纪念谁,都会在赛龙舟时将舟船装扮成龙型,以锣鼓、呐喊助阵,并逐渐形成了“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中国龙舟运动精神。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