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saying:11月2日晚,126-1期文汇讲堂《中日回暖:七年来的人心所向》举办。此篇分享现场15个提问中的第一部分,涉及政治、安全、经济领域。第二部分将涉及社会、文化、软实力。主讲嘉宾上海日本学会会长吴寄南、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胡继平解答。
中日海上搜救事实先于合作框架
上海社科院研一高焓:安倍访华的成果之一是签订了中日海上搜救协定,2008年曾有一个合作框架,2012年高级别会谈中也涉及这个话题,这次能签约是否意味着已经水到渠成、条件成熟了?与此前的中日韩三国在海上搜救的诸多合作有何不同?
吴寄南:据我所知,中日韩之间就有关海上搜救合作有过几轮磋商,但是没有到机制化、条文化阶段。过去几年中,中国渔民大量去深海捕鱼,遇到海浪等自然事故,日本海上保安厅及时出船搜救,积累了很多成功案例。但是,两国之间还没有正式协定。所以,在此次首脑会晤之前,两国相关部门在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中进行了酝酿,形成了共识。我想,今后按照这个协定,两国之间海上搜救合作肯定更完善、更上一层楼。
中国坚持底线,让日台互动停留在民间层面
华谊工程师范林江:台湾蔡英文上台后希望打日本牌对付大陆。此番中日关系回暖情境下,日方会怎样应对日台关系?中方应怎样趁势推进两岸关系,减少日本干扰?
吴寄南:安倍复出,台湾民进党再次执政后,日台关系会否升级,是中方一直密切关注的焦点事务。一方面,安倍在自民党青年局长任内曾多次访台,一向以亲台派著称,而曾经担任陈水扁任内“国策顾问”的在日台独骨干金美龄又被认为是安倍的“政治教母”,在金美龄主持的沙龙上安倍经常是座上客。另一方面,蔡英文一上台立刻在外省部门成立涉台专门机构,任命民进党大佬、原民进党主席谢长廷担任驻日代表。还有一个毋庸讳言的事实是,日本国内一直有很深的台湾情结,台湾社会也有日本情结,在日本47个都道府县都有亲台组织。这些都表明日台提升实质关系既有动机又有基础。近年来一个引人注目的动向是,日本的对台窗口——“交流协会”,更名为“日本台湾交流协会”,台湾的“亚东关系协会”也跟着改名叫台湾日本关系协会。同期,日台双方的政要往来比较多。
与此同时,中方一再把自己的战略底线清晰地告诉日本,强调要坚持中日间四个政治文件,不能动摇,也不能后退。这些警告是起了作用的。今年5月份李克强总理访日时,安倍表示,日本将按照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的精神,仅同台湾保持民间往来。这一表态对日台实质关系的升级会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是我们还是要保持高度的警惕,特别是近期日台军工合作悄悄浮出水面,要严控其发展势头。
中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在南亚、东南亚合作空间很大
自由职业者王冬明:此次货币互换,中日之间规模不如中印之间,如果有比较大的拓展是否特别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是否有助于东北亚一体化的经贸准备?
胡继平:中日关系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完全回到正常发展轨道,比如双边关系中的一些固有矛盾,包括历史问题、领土问题等还没有解决,特别是“中国威胁论”在日本仍然存在,这些都会影响双边关系的发展和深化,也可能给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强化带来负面影响。但总体而言,双边关系的改善,无疑给经贸合作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这次两国召开首届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有1000多位企业界人士参加,达成52项合作协议,总金额达180亿美元,这也证明双方的合作意愿非常强烈。应该看到,当前中日在第三方合作领域有较大空间,特别在南亚、东南亚,双方可合作的机会很多。中方企业在成本、效率方面有明显优势,日方企业在技术、质量管理方面有优势。而日企在南亚、东南亚地区已经经营30余年,积累了比较好的信誉、口碑。双方如果能取长补短,我相信发展空间会相当可观。
安倍如明年修宪将会遇到民意、消费税多重压力
公务员刘云烨:明后年的G20、东京奥运会两场主场外交与修宪问题是安倍内阁一直追求的目标,但平面上看,这两个战略有矛盾处,您对这两个战略优先秩序怎么看?
胡继平:主场外交、修宪,从安倍执政角度肯定都想促成。相比较而言,修宪是安倍上台执政以来的夙愿,他非常看重,实现修宪也被认为是他延长执政时间的主要政治目的,只不过实现的难度比较大。我大致同意吴寄南老师刚才所说,也对安倍实现修宪不太看好。修宪需要国会众参两院分别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动议,再由国民投票获半数赞成才能成立。目前在国会两院赞成修宪的议员人数比较多,大体超过三分之二。当然其中修宪主张也不尽相同,针对具体修宪方案有多少赞成也不好说,明年参议院选举后就更不好说。但更大的问题是国民赞成修宪的比例不高,目前看投票通过的难度相当大,如果修宪案被国民投票否决,不仅将危及到安倍内阁的生命,安倍有可能被迫下台,而且今后再提修宪也必须经过较长时间,更不可能在安倍执政期内重提。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牵动因素,比如按照已经通过的法案,日本应该在明年10月份提高消费税,从8%提高到10%,增税难免引起国民反弹,以前也往往成为内阁垮台的直接原因,如果修宪投票正好与增税在时间上相差不大,很可能使其通过的几率更小。
日企参与第三方市场积极性高,但中国也要有风险意识
投资机构吴怀民:我本人从事英国欧洲地区的投资,从接触中,感觉英国非常希望借着“一带一路”政策重返前殖民地。日本参与合作,首先是商业上的目的,我们应该怎么在商业上互惠互利时提防中一些圈套?
吴寄南:在第三方市场合作问题上,日方积极性比中方高一些。随着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顺利进展,日本企业觉得自己晚了一步,很着急。有些企业已经悄悄行动起来了。据透露,哈萨克斯坦的大型炼油厂项目,第一期是日本投资的;从2006年起由中国接盘,第三期则是日本商社与中方企业合作推进;另外,三菱商社在塔吉克斯坦有水泥厂厂项目,也是和中国一起合作的;日本最大的物流企业“日本运通”利用中欧班列组织海陆联运,原来是包车厢,现在把整辆列车包下来。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之前已经有成功案例了。从现在的趋势来看,第三方市场合作势头看好。
要注意的是,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建立的许多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日本企业进去后会不会破坏原来的产业格局?中企原来同当地政府达成的协议或者企业之间的供应链会不会发生问题?存在多大程度上的风险评估?这些都是需要未雨绸缪,作好预案的。因为是企业对企业,政府不宜过多干预。事实上,第三方市场合作也是还有风险的。比如,前一段时间泰国希望把曼谷周围三个机场用高速铁路连起来,希望中日两国能接下来。但是,在交涉中发现泰国的条件比较苛刻,投资回收的可能性比较低。所以,第三方市场合作不仅需要中日双方加强沟通,还要与第三方深入磋商。。
从现阶段来看,日本对第三方市场合作的积极性比较高。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会有较大发展。今后遇到的风险主要是是商业上的,政府不宜过度干预。让中日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解决这些问题。
中日之间的政治风险事实上一直被双方“管控着”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老师凡行:中日今后会不会出现“政冷经冷”?
胡继平: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发展有时会有不平衡,出现“政冷经热”或者“政冷经温”的现象。之所以不平衡,是因为经济关系有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动力。反过来说,“政冷”尚且难以抑制“经热”,所以除非政治关系出现迄今未见的“超冷”、“极冷”,否则应该不会出现“经冷”现象。
目前中日双边关系的发展趋势也不是这样,两国虽然还存在未解决的问题,但双方都致力于管控危机,尽量不使其失控从而影响大局。比如东海问题,现在几乎所有的说法都认为东海形势紧张,但早几年我就说“东海是基本稳定的”。钓鱼岛海域从2012年9月的“购岛风波”后,并没有极端事情发生。中方以巡航宣示、维护主权已经常态化,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船只也去,双方互相喊话要求对方离开,但谁也不理谁,这也成了惯例。与此同时,中日双方都非常谨慎,竭力避免发生偶发的冲突事件,所以局势事实上是基本稳定的。
包括历史问题,安倍2013年12月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中日关系恶化,也引起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近几年来在历史问题上仍有小动作,比如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但总体而言不得不比以前更为谨慎小心。2015年8月安倍在战后70周年之际发表的“安倍谈话”,虽然表态模糊,但也不得不把“侵略”“道歉”等关键词放了进去,以免引起更大的国际反弹。近两年来,安倍内阁现职阁僚参拜靖国神社的也明显减少。也就是说,安倍在历史问题上实际上是在小心翼翼地走纲丝,避免引起国际舆论谴责肯定是其重要的考量因素。总之,如果中日之间不出现极端情况的话,双边政治关系在未来是可预期的,这种情境下“政冷经冷”应该不易出现。
安倍谋求的日中关系,是基于现实的保守主义作为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周浔辉:安倍是较为务实的政治家,处于对日本整体国家利益考虑,安倍谋求的是什么样的中日关系?像现在浅尝辄止的回暖,为了完成明年G20和后年冬季奥运会的政治任务,还是对于长远中日关系带来的国家意义有一个安排或者思考?
吴寄南:我认为,安倍虽然是近年来少有的长期政权,但他未必有长期战略。可能更多是考虑怎么让在自己未来三年任期里政绩表更靓丽一点。对中日间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和对立,不会做实质性改变。例如,在领土问题上对中国做出实质性让步,改变在安全保障领域跟美国一起防范中国、遏制中国的态势,更不会在台湾问题上认同中国的立场。他能够做的只是管控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分歧,但在经济领域则尽可能推进与中国的合作,分享中国经济与发展的红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政经分离”的做法。我们一直批评这种做法。但是安倍作为现实主义的保守派政治家,安倍推行的就是这样的对华外交。
由文汇报社、上海社科院国际所主办的“新时代大国外交系列五讲”首讲《中日回暖:七年后的人心所向》11月2日晚举行,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吴寄南主讲
吴寄南对话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所长胡继平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为“新时代大国外交系列五讲”发表引言
文汇报社副总编王欣之为“新时代大国外交系列五讲”发表引言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李开盛做全场点评
作者:吴寄南、胡继平、讲堂听友
编辑:周俊超
责编: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