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百年出版机构遭遇信息时代,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图书出版周期如何记录瞬息万变的互联网?
1897年创办于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交出了一份答卷:“新商务”系列下设“发现经典”“发现规则”“发现方法”,以思想的视角切入互联网的历史流变,借时新概念统摄传统行业的转轨路径。丛书之中《互联网思想十讲》《新物种起源》《设计信仰》诸种,均在业内收获良好口碑。
而在相关领域,“新商务”系列对“新经济”的索解与观察,也渐次显现。
老传统 新谱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为“新商务”系列丛书写了总序。在序言中,他提出:“商务印书馆历来重视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其中一个重要取向,是不断用人类新的知识,更新国人旧的头脑。”
百余年前,适逢中国的大转型,商务印书馆系统引介工业文明的智慧渊源及思想果实,推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而今,“工业4.0”等概念方兴未艾,如何向信息文明嬗变,又成为出版界聚焦的课题。
从“新商务”系列已出的书目,就能管窥其背后的问题意识。《设计信仰:职业的力量》是两位设计界“80后”和一位互联网资深从业者之间的对谈。新经济理论与视觉设计思想如何跨界交融,互联网背景下的设计行业何去何从,在相关垂直领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争鸣。
此外,《比特经济》《免费经济》《众包》《制造业服务化路线图》《网络钟形社会》《信息技术经济学》等诸种,单是从核心概念的“时髦”程度,就能洞见丛书设计的前瞻性。
姜奇平说,“新商务”系列丛书的目的,是“抓住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的历史机遇,用下一代经济的先进理念,进行新商务启蒙,为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新商业文明浪潮,提供值得追随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商务,既是商务印书馆的历史,也是商务印书馆的未来”。
承接老传统,开创新谱系,按初衷,“新商务”系列分为“发现经典”、“发现规则”、“发现方法”三个子系列。其中,“发现经典”主要通过系统翻译和重新发现世界知名学者的新经济思想和经典著作,探索下一代经济的元逻辑。“发现规则”惠及中国学者对新商务实践的总结,为提炼新商务规则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而“发现方法”则侧重对国内外新商务概念的归纳、对前沿商业模式及其本地化的阐释。
快现象 慢思想
问题是,以图书策划、出版的周期,如何紧跟互联网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话题走向?“新商务”的选择是,透过纷繁现象,剖析背后思想。
由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北京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段永朝撰写的《互联网思想十讲》去年10月出版之后,成为不少移动互联网从业者案头的常备读物。
在这些常提“痛点”、“产品体验”,熟稔融资、创投的一线从业者看来,这本书并没有同类读物案例滞后、观点过时的流弊。更具体地讲,这本书聚焦于互联网背后的思想钩沉。如果过往互联网图书旨在呈现“是什么”,这本书回答的是“为什么”。
这本改编自北大课堂讲义的书,仅序章的注脚,就援引了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托夫勒的未来学研究、麦克卢汉的媒介环境学阐述、巴拉巴西的“无标度网络模型”等等。同时,这本书里也免不了苹果的乔布斯、雅虎的杨致远等互联网企业的身影。甚至,在讲解理论源流时,上溯古希腊哲学,旁采中国古代经典,都夹杂在书中。似乎,“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不仅是互联网本身带来的变化,也是段永朝对互联网的认知。
对这番认知的前提,段永朝有一段自述:“社会网络分析颠覆了过去社会学跟经济学、政治学相剥离的倾向,出现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嵌入到社会网络的过程。社会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的底层结构,好比水电煤气航空高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一样。”
而《互联网思想十讲》,正是从根基上盘点、细数已成为“基础设施”的互联网,如何从思想上改变我们对社会的认知。再多的现象枝蔓,也要生长在思想的主干上。
事实上,聚焦思想,正是“新商务”系列独辟蹊径之处。较之市面上林林总总的互联网图书,更多想法与实战直接相关。而《新物种起源:互联网的思想基石》、《新文明论概略》等书,却始终从大书、硬货的角度,试图呈现迥然的系列。
这是商务印书馆的“野心”,也是时下出版市场的需求所系。
文汇报记者 傅盛裕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