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幽灵传奇之绝命逃亡》海报
想看看有关电影的新闻,先被一个词刷屏:“清明档”。当时我就震惊了,“清明档”是个什么档?
近年,国内影市生造出来的档期不少。贺岁档、元旦档、春节档、情人节档、端午档、五一档、六一档、中秋档、国庆档等等,大大小小的档期被陆续开发,几乎到了逢节必“档”的境地。片商有种盲目迷恋,紧贴节日进行包装,仿佛入了“档”,就能博个好票房。于是乎,三八档、光棍档乃至“清明档”应运而生。且不论票房靠档期出彩的甜头若复制到清明节还能否奏效,我们只谈一点——借清明来为泛娱乐化的电影档期作宣传,这合适吗?
想两年前某卫视为“清明晚会”而兴师动众时,就有文人拍案而起。痛斥的意思大抵是“大众已处于娱乐至死的全民宿醉中,只需假文化之名,便可行喧哗之实”。在某些论者眼里,把清明节与娱乐挂钩,迟早会产生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所忧虑的“文化在欲望的放任中成为庸俗的垃圾,使人们因为娱乐而失去自由”。批评家们惶恐,当文化在人们对消费主义的崇拜中被随意放逐,沦为经济搭台的小丑,那么迟早有一天,“我们热爱的东西将毁掉我们”。
相比之下,我愿意心平气和些去理解。毕竟,民俗专家告诉我们,清明代表的不只有扫墓与祭奠,它也是节气之一,是春耕农作的大好时机。在传统文化里,清明这天,人们不仅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还会踏青远足、植树蹴鞠。民间有种说法,清明时把风筝放上蓝天后剪断牵线,任清风将它们远送,如此便可除病消灾,带来好运。而且,清明时期的风筝不仅白天放,夜晚也有。入夜时分,在风筝上挂几串缤纷的小灯笼,摇上天空,古人相信,如此便可由“神灯”引我们捎去对故去家人的思念。可见,清明背后多的是传统文化的典故,清明节本身也并不完全拒绝休闲。
可理解不代表认同。既然清明有深意如许,若是相关影片能以此传统内涵做文章,倒会叫人刮目相待。可翻翻今年所谓的清明档片单:《白幽灵传奇之绝命逃亡》算是在片名上有些惊悚,可内容与中华节日风马牛不相及,那是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好莱坞动作片;《暴疯语》勉强能看成属性上相对契合的,那是刘青云等人出演的悬疑片,但仅此而已,文化的深意根本无从谈起;如果说《战狼》讲述的雇佣兵故事已经同清明八竿子打不到一起了,那么把高圆圆的《咱们结婚吧》贴上“清明档”标签,估计她的拥趸们都不想答应。一言蔽之,不似贺岁档、情人节档那样主题鲜明,清明与电影无论从肃穆追思的角度抑或传统文化的向度,暂时都没有牵手的理由。
或许宣传方会反驳,不就是个名称,标记的无非是时间,又何必在意称谓。但问题是,不用“清明档”就无法一目了然点出时间属性吗?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