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客
上周六晚,第六届上海夏季音乐节以一场名为“纽约加辣”的音乐会拉开序幕——“纽约”是指主角纽约爱乐乐团,“加辣”则是Gala(节日)的音译。此时正值学生们开始放暑假,上班族迎来双休日,各乐团也刚刚结束整个乐季,音乐节开幕式往往以联欢晚会的欢喜氛围给人热辣难挡之感,复兴中路上的乐迷和黄牛都在找票。买不到票的人则悻悻离去,回家看艺术人文频道对这场音乐会的实况转播。
当晚,剧场里也坐满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乐团总监和乐评人,演出前余隆一边与众人寒暄,一边以一口上海话安排各项事务——他身兼北京国际音乐节和上海夏季音乐节的总监职位,这两大国内古典音乐节在没有固定基地的情况下已成功举办多年。必须承认,这与余隆的努力密不可分,不要忘记,他掌管的中国爱乐乐团与上海交响乐团是这两个音乐节多年来的主力军。
对于夏季音乐节来说,这是喜迁新居的一天。前五年的“城市漫游”历历在目,公园绿地“篷房音乐厅”的糟糕音效终于成为过去。入驻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使得今年音乐节的主题理念“古典+”成为可能——在古典交响之外,将增加3D版《春之祭》和各类电影音乐会、多媒体音乐会。除了音乐厅内的古典音乐会,还有6场免费草坪音乐会,呈现当代多元的演出类型。
对于纽约爱乐乐团来说,这是举国欢庆的一天。当晚阿兰·吉尔伯特指挥乐手在上海奏响第一个音时,美国人民正在清晨迎来他们的独立日。这一纪念意味从曲目安排上可见一斑:巴伯的《造谣学校》、科普兰的《阿巴拉契亚之春》、安德森的《乡村琴声》、罗杰斯的《旋转木马》圆舞曲、伯恩斯坦的《西区故事》组曲、格什温的《弦乐摇篮曲》、索萨的《华盛顿邮报进行曲》。这一系列作曲家和作品绝不仅仅对纽约本土音乐文化的彰显,更是从不同的角度勾连着美国东海岸尤其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文化记忆。
带来全场高潮的不是科普兰或伯恩斯坦的经典杰作,而是安德森的轻音乐《乡村琴声》。此曲旋律引自英国儿歌《三只瞎老鼠》,歌词大意是对新教徒的赞颂,演奏至乐曲末尾,舞台最后一排的铜管组团员起身挥舞着手臂放声高歌。美国演奏家们很高兴,这是他们赞颂自由的方式。吉尔伯特转身示意全场听众一起唱,不过中国听众对这首儿歌并不熟悉,只顾兴高采烈跟着拍手,倒也满足了部分观众爱看热闹的心理。
首次登上中国交响舞台的小提琴家贝尔是本场音乐会的一大亮点,他担任独奏的《西区故事》组曲由纽约爱乐的传奇指挥伯恩斯坦谱写,是我对这场音乐会最大的期待。可惜,贝尔此次现场演奏的整体水准一般,远不如早年与爱乐乐团录制的版本。意料之外的惊喜是之后的即兴加演,这位“老帅哥”以无懈可击的炫丽技巧征服了所有挑剔的听众。贝尔加演的《扬基歌》继续渲染着“爱国者”色彩——“扬基”最初是对新英格兰人的蔑称,在独立战争期间却成为美军爱国歌曲的名称。
至此,全场音乐会的加演曲目已毫无悬念:苏萨的进行曲《星条旗永不落》如期而至,这场在上海举办的美国国庆音乐会至此已可画上圆满句号。不过,作为中美友谊的象征,纽约爱乐还是另外加演了上交老团长黄贻钧先生改编的《良宵》管弦乐版。值得注意的是,本届音乐节的闭幕式将首演一部委约作品:美国作曲家安迪·秋保的《乒乓协奏曲》,这部需要乒乓球运动员和交响乐团共同完成的多媒体新作最终会呈现出怎样的音响尚未可知,仅从标题和形式来看,显然是对中美“乒乓外交”的隆重纪念。
想起2007年贝尔在华盛顿地铁站内的实验:他用一把价值连城的小提琴演奏了巴赫的6首名曲,1000多名路人匆匆赶去上班,只有七个人驻足倾听他的琴声。而在两天前,他在波士顿的剧院里演奏同样的曲目,平均价值200美元的票全部售罄。这个实验至少证明了一个道理:同样的音乐,由不同人群在不同地点听来有着不同的意义。7月4日这场在上海受到万众瞩目的音乐会,对于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大家在这个意义非凡的夏夜和平共处、各取所需。
多好,皆大欢喜的“纽约加辣”!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博士)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