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路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摘自阎肃歌词《敢问路在何方》
阎肃偶尔练练书法,写得最多的是“英雄”二字。他说他有英雄
情结,他给“英雄”的注解是:承担苦难,把胜利留给别人;只管耕耘,把收获交给别人。边哨那些可爱的军人啊,你们就是英雄!
他最艰苦的一次采风,是 1964年为创作歌剧《雪域风云》去西藏体验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气温零下 40多摄氏度的唐古拉山口一个兵站,他钻进用九床军被包裹的被窝,感觉仍然像光着身子躺在雪地里一样。极度寒冷和高原反应,让他度日如年。第二天一早,一名小战士端来一盆洗脸的温水。阎肃随口问:“你来多久了?”“两年。”阎肃惊呆了,行了个军礼,说:“你真是英雄!”直到今天,当有人问起这段采风经历,阎肃的第一个回应就是敬一个军礼——这是送给远方那位战士的。
对边哨战士、基层官兵的敬意从此涨满了阎肃的心房。每次采风或慰问演出,他争着去最艰苦、最边远、最基层的营地。看着战友们灿烂的笑容和含着热泪的双眼,他跟着笑、跟着哭,他知道,这群可爱的兵娃子既是他创作的源泉,也是他甘愿一辈子俯首服务的亲人。
为了他们,他依然在跋涉。即使在别人看来“功已成、名已就”,他还是上路,路就在脚下。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是《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中的经典名句。它的跃然纸上,归功于阎肃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艺术道路上的跋涉。
那是 1983年,阎肃一接下《西游记》主题歌的作词任务,脑海里就冒出了情景交融的美文:“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但如果止步于此,缺了点深度——接着该怎么写呢?阎肃苦恼地说:“逼得我满屋子转,从卧室走到客厅,又从客厅走到卧室。”脚底下的棉拖鞋擦着地毯,发出单调的声响,几天下来,居然将地毯踩出一条白印。这条白印让他灵光一现,他猛然想起鲁迅先生的名句“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有了!”阎肃在稿纸上落下了最后的点睛之笔:“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路是没有止境的。即使唐僧师徒四人得到真经凯旋,难道就没有新的目标了么?”《敢问路在何方》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艰难起步阶段唱出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了人们冲破枷锁、投身创新的豪情壮志。这首歌对于创作者阎肃,也是激励。路无止境,路上的他,不言老。
——1998年,他 68岁,前往抗洪一线,参与组织《我们万众一心》《携手筑长城》《同舟共济重建家园》等大型抗洪赈灾义演募捐晚会。
——2008年,他 78岁,再次请缨抗震救灾。组织上考虑到他腿脚不便,没有批准。他只好看电视,当他看到空降兵 15勇士冒着生命危险从 5000米高空跳伞营救灾区人民的事迹报道后,连夜创作歌曲《云霄天兵》。
——2010年,他 80岁,空政文工团下基层巡演,为“保护”阎老,没把他列入名单。他急了:我的腿虽然不能蹲,但还可以走,带上一个坐便器,我哪里都能去!
他说他这辈子到过除台湾以外的每一方国土,一直在走啊,看啊,想啊,写啊……行有路,思无涯,何处不通达?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