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角一搓小胡子、一身黑衣黑裤、光脚穿着黑布鞋,一向低调的我国著名遥感专家、中科院院士李小文最近因一张上课照片而意外走红,被称为现实版的“扫地僧”。他的走红是因为颠覆了人们脑海中对院士的固有印象。
中国的院士称号代表着最高学术荣誉。一般人心目中,院士至少都穿着考究、口若悬河,就算没有前呼后拥,也是轿车接送。李小文的形象与此形成了巨大反差。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国内的“扫地僧”院士其实并不少,只是他们平时远离公众视线,专注于学术而已。
不爱应酬 独爱治学
“扫地僧”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人物,此人默默无闻,却拥有一身惊人神功。李小文上课时光脚布鞋的形象,与其院士身份形成的反差,恰巧与“扫地僧”有所神似。此次,他在国科大上课的照片一经网络流传,迅速蹿红。
不过,至今流传在网上有关李小文的内容都是“过去时”,他本人目前不置一词,还称病拒绝媒体采访。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宇与李小文是多年朋友。他告诉记者,李小文不爱与媒体打交道,甚至连应酬都不喜欢,就喜欢做自己的学问。
李小文所做的学问是什么?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就是建立一个算法模型,可以从卫星拍摄下的照片中,读出更多更精准的信息。正如眼睛看到东西,是因为有光线进入眼球。有时我们会觉得看到的光影很美,但照片却呈现不出,有部分原因是因为照相机无法处理某些光线的信息。卫星遥感也是如此,遥感图像同样要靠地面物体反射光线。李小文找到了一套办法,可以让遥感图像反映出更多地面物体的信息。
李小文创建的算法模型奠定了地物二向性反射研究中几何光学学派的基础,那时他仅38岁。数年后,他由此获得了国际劳力士雄才伟略奖——该奖颁给“能帮助人类向前迈进一步”的科学家。“业界认可就行了!”可李小文连向公众介绍自己所做的研究都不太愿意,认为那只是“对得起拿到的项目”。
低调地执着于科研
爱喝酒,是李小文的标志。他可以不吃饭,酒却总随身带。一位与他同在中科院地学部的院士告诉记者,他没有架子,却也不爱多说话,更讨厌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扫地僧”院士的存在是一种标志,提醒人们“院士”的本原在学术,莫要为太多的社会附加内容而迷失。
国内像李小文这样的“扫地僧”院士并不少,只是他们平时甚少进入公众视野,只专注于做学问而已。比如,研究水稻的中科院院士林鸿宣,若蹲在海南水稻试验田边,不熟悉的人几乎无法一眼分辨出哪位是院士,哪位是农民。一次,中科院上海分院希望推荐他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的候选人,他婉拒了这个很多人眼中难得的机会。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陈桂林院士也同样低调而执着于科研。他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因成功主持研发风云二号卫星上的核心探测仪而成名,2001年当选院士。可他从不张扬,至今还在一线做研究,更从未向研究所提出过满足私人便利的要求。
■记者手记 他们承载的是公众期许
为何李小文院士“光脚布鞋”的形象会引发公众的关注?因为从他身上,人们感受到了一种淡泊名利、执着科研的纯净力量。相对于“院士贪污科研经费获刑”、“候选院士千万元贿选”,乃至种种涉嫌学术不端的举报揭短,“扫地僧”院士以其对学术心无旁骛的追求,让人们重新看见了那片心目中的学术净土。
因此,“扫地僧”院士的走红,实则表达出公众对于中国科学界“名利归名利,学术归学术”的期许与渴望。在深化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学术界同样需要正本清源,理顺科研管理机制、改革科研评价体系,以重振科研学术的公信力。
文汇报记者 许琦敏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