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岗位编制及待遇吸引年轻人,给青年社区干部打通职业发展空间,让有基层经历的年轻人能够“向上”流动,是“基层育青计划”的核心内容
进了编制,等于入了门。“门外要有路,门内也要有台阶。”第一级台阶是待遇问题,上调平均年收入,激发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第二级台阶是对居委工作的界定,确保各部门不能随意将工作事务“甩”给居委会;第三级是社会工作能力,启动了小班化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培训,为青年干部系统性“补钙”。下一步要探索的是消除职业壁垒,丰富对居委干部的激励方式
两年前,85后刘佳在居民区换届选举中当上天平街道襄南居委会主任。一年后,居民区老书记退休,工作出色的刘佳“一肩挑”又扛起了书记一职。
随着当年“纺叔纺嫂”出身的居委干部们临近退休,沪上很多居民区都面临着干部“断档”的现实。收入少,发展空间小,基层岗位很难吸引、留住年轻人。人,成了目下基层治理的最大困惑。记者近日从徐汇区获悉:在连续实施4年“基层育青计划”之后,全区目前有27名80后居委书记,203名80后居委主任及委员,且骨干队伍没有一人主动离职。
用岗位编制及待遇吸引年轻人,给青年社区干部打通职业发展空间,让有基层经历的年轻人能够“向上”流动,是“基层育青计划”的核心内容。
“看中的人留不住”是很多居民区老书记的困惑:现实工作中,老书记们物色了很多“接班人”,但在生存压力之下,“接班人”纷纷走人,不少年届六旬的老书记欲退不能。凌云社区长陇苑居委主任卫华是个80后,这些年眼看着当年一起投身社区的同伴陆续转投公务员或白领队伍,她忍不住有些哽咽:“2008年以来,大学生进社区的比例虽然逐年上升,但大多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基层岗位工作烦,收入太低。”一位老居委书记也坦言:“年轻人,特别是男孩子,要结婚,要买房,要提干,在社区,他们看不到前面的路。”
社区治理,先要解决队伍的问题。徐汇区区委组织部长王醇晨介绍,4年前,徐汇区着手调研社区干部队伍,发现居民区书记队伍平均年龄近53岁,且待遇偏低。为此,徐汇连续4年向社会统一招录事业编制专职社会工作者56人、参照事业编制待遇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46人。这102人平均年龄34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2.5%。
事业编制是颗“定心丸”,让年轻人能安心在社区扎根。接下来的问题是:青年社区干部的职业通道怎么延伸?王醇晨说:“能不能流向事业单位领导岗位,能不能进入街镇机关公务员队伍——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进了编制,等于入了门。门外要有路,门内也要有台阶。”
第一级台阶是待遇问题。去年3月,区民政局和财政局在全面调研基础上,综合考虑全市平均工资水平,制定出台《规范居民区工作人员津贴待遇的方案》,将就业年龄段聘用和退休返聘居民区书记的平均年收入在原来基础上上调20%-30%左右,激发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级台阶是对居委工作的界定。针对社区工作“压力过大”的普遍反映,区社建办起草了《居委会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实施意见》,拟设立门槛,确保各部门不能随意将工作事务“甩”给居委会。根据该《意见》,即便是需要居委会协助政府落实的工作事项,也必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和人力保障。
第三级是社会工作能力。人进来了,但要成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社区领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育青计划”中,系统性“补钙”是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居民区所有年轻干部,徐汇启动了小班化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培训,青年干部们被分成小班接受案例分析、专业知识、老书记传帮带、社区资源运动等专题培训。徐汇区还鼓励他们考社工证,并在经费上给予补贴。这一举措让年轻人在社区接上地气、有了人气。
下一步要探索的是消除职业壁垒,丰富对居委干部的激励方式。目前,徐汇区正在酝酿“基层干部薪资待遇递增机制”,按照年限、业绩为居民区书记设置岗位等级,匹配相应待遇,让书记们的收入与区域经济发展和本人工作表现挂钩。在此基础上,力争打通职业通道,让居委干部也能进入“体制内”,比如打通居民区书记队伍向机关事业单位流动的上升通道,打通“聘用人员——事业编制——公务员”逐级向上通道,在街镇事业编制招录公务员招考中,拿出一定岗位名额定向招录等等,让优秀居民区书记有机会招考公务员,也有机会调任事业单位等。
文汇报记者 顾一琼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