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居民区快两年,张颐慢慢习惯了别人“书记长书记短”地叫他。当初他从闸北区档案局选派到居民区时,在外企工作的太太问:“你是不是犯错误了?”
从机关到居委,不转编制转身份
2012年开始,上海市闸北区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了50名优秀青年干部担任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或见习书记,从各类党群、社会工作者队伍中选拔了23名优秀人员担任居民区党组织见习书记。张颐是首批选派干部,他要在居委会工作3年。
这个名为“班长工程”的计划,目的是应对即将到来的“小巷总理”退休潮。以闸北为例,全区206名居民区书记平均年龄55.7岁,60%将在2到3年内退休。2012年下半年杨浦区居民区党组织集中换届,由于居民区书记岗位选人不易,一些街镇不得不放宽年龄限制以“留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各区县着手寻找居委干部后继者。
应届毕业大学生是居委会最初的选择。但是,居委岗位待遇太低、职业前景不明的现实,让很多年轻人选择了离开。以闸北为例,居民区书记分为事业编制人员、合同制聘用人员和退休返聘人员三类,占比11%和64%的合同制和退休返聘书记年收入为2.3万到3.3万元,事业编制的书记年收入为4.2万到5.7万元,普通居委干部收入更低。
提升薪资待遇,打通居委岗位和事业编制、公务员编制的阻隔,成为居委干部队伍建设绕不过的课题。在制度暂时无法突破的时候,不少区县开始尝试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青年干部到居民区工作。
2012年11月,杨浦区在6个街镇启动试点,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居民区担任党组织书记。首批6人平均年龄34.5岁,大学以上学历,任期3年,期满后可继续在居民区任职。同年启动的闸北区“班长工程”,对居民区书记的任命既有向下选派,也有向上选拔:选派针对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不转编制转身份”,不转行政和工资关系转组织关系;选拔,则针对各类党群、社会工作者队伍中的优秀人员,他们可公开竞聘居民区书记岗位。今年,闸北将选派时间由原来的3到6年确定为5年,推动形成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社会化招聘人员、退休返聘人员各占1/3的居委干部队伍格局。
到了基层,才会想怎么更“接地气”
目前,度过了最初的不适应期之后,许多选派干部在社区找到了感觉。张颐原来在闸北区档案局做法制监督,所有业务都有法律法规可参照,“一切尽在掌握”。现在他当了彭浦新村街道艺康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面对五六千个居民,事情“无法预料”,和居民打交道也不能只仰仗棱角分明的法律法规。
“一面跟着老书记学习,一面把现代工作方法带入社区。”张颐现在已经完全适应居委干部24小时不关手机的作息;他也试着把机关里的“目标责任制”植入社区,要求居委干部开例会,会后张贴工作安排,所有任务都落实责任到个人。
“真正到了基层,才会倒过去想政府部门该怎么'接地气'。”张颐已经先后经历4个居委会,他带去的工作方法、工作理念,也在改变别人对居委干部的认知,“我太太去过居委会后,发现这个工作很受人尊敬,她也放心了。”
问起居民区评价较好的选派干部,闸北区向记者推荐了很长一串名单。张颐直言:“选派干部的薪水、编制都不成问题,组织上也有激励机制,人在心也在,做事情能投入。”
据悉,闸北把考核奖惩机制设置为“双向流动”:工作表现突出、考核优秀的选派干部,有和杨浦类似的激励机制,也就是“向上流动”;考核不合格或不能在居民区工作的选派干部,可以调整或退回原单位,考核不合格或不适合担任居民区书记的选拔干部,则退回原岗位,不再享受事业编制相应待遇--也就是“回流”。在杨浦区,任职满一定期限且工作表现突出、考核优秀的机关选派干部,在竞争上岗、职级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可优先考虑。
文汇报记者钱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