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陈惟
2050年,上海将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但著名规划专家、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昨天披露,依据国际权威的《全球城市实力指数》测评,上海的“文化交流指数”最高排名是2011年的第10位,最低是2012年的第22位。伦敦、巴黎、纽约三座城市稳居前三位,这显示出上海与其他国际性城市在文化“软实力”上的差距。
昨天,在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举行的“未来30年上海城市社会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海内外专家共同探讨上海走向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路径。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认为,面向2050年的上海,正好是横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时刻,上海应该站在与国际一流文化城市对标的高起点上,市政协课题组提出了八大类一级指标和80个二级指标体系,其中包括核心文化生态、历史文化传承、公共文化供给、公众文化参与等指标。研究预测,到2030年,上海有望在80个二级指标中的1/2位居国际前列,并在核心文化生态、公共文化供给、新媒体发展、文化创新等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优势,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全球中心之一。
他提出了8项建议,文化建设社会效益第一;加大文化投入;把上海打造成海内外人才近悦远来的城市,吸引国际一流人才;以移动媒体发展作为文化大都市建设的突破口;依托上海自贸区大力推进文化引进来走出去;发挥公共文化优势,提高利用率;凸显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特色,在世界记忆遗产申报上取得突破;实施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督促检查指导。他说,文化大都市建设不会一蹴而就,建议每年举行一次全球文化城市论坛,使之成为上海的标杆。
伍江提出,城市空间尤其公共空间,应该具有世界一流艺术品位。他认为,上海要有数量庞大的世界一流公共艺术品陈列,还要更加包容地为各类世界级艺术家提供作品展示的机会。
在走向国际性文化城市的道路上,既要有国际化视野,也要发掘我们自己的比较优势,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张维为认为,与其他国际性城市相比,上海无需妄自菲薄,文化建设要有一个大格局,要有国际视野、中国本位、上海特色,用中国眼光看世界。他说,上海有不少自己的比较优势,比如人均寿命、人均财产、商业文化、海派文化等,这些都是老外非常羡慕的,应该加以发挥。
香港教育学院亚洲及政策研究学系吕大乐认为,世界级全球城市最重要的社会特征,不在于它们是不是世界上最安全、宜居指数最高的地方,而是要长期保持一种不断创新、响应挑战、做好治理的能力。伦敦、纽约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世界性城市,上海无需把自己打造成伦敦或纽约“第二”,而应该确立自己的“坐标系”。他说:“上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再深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