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积极探索中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建设,提出“1+X”模式,创建“知识+技能+素养三角理论”,逐步形成人文素养培养体系,大胆尝试中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试点考证。
长期从事高校和职业教育的沈汉达教授,敏锐地指出,在构成人的发展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三维”中,人文素养的缺位,已使知识和技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即使学有所成的学生,也有弱势不足,而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性和平衡性的要求,决定了人文素养在人的成功和社会成功不可或缺。他强调,学生这种整体性的人文素养缺失,必将阻碍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挺进步伐,不利于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因此,职业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追求民族复兴美丽中国梦的前进中,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软实力提升势在必行。
基于此,在沈汉达校长的主持下,集聚校内外专家(包括高校专家)、教师的力量,集中调研、论证,形成了《中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实验教材》学术丛书的科研成果。这套实验教材,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从中高职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需求和未来社会对中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为基点,以“美丽转身”为理念,从中高职学生实现从“技能型”向“综合型”转变,从“技术型”向“能力型”转型,从适应“岗位型”向适应“生活型”转化为媒介,以人文素养为核心,以职业素养和人文品质为主干,对中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目标进行疏理构建。
而学校首开中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试点考证”,使人文素养进入了理论认知、实践体验、量化考核的新阶段。
理念先行:实施学生人文素养建设工程“人生战略”
实施学生人文素养建设工程,是该校实践“美丽转身”理念,实现中高职贯通培养一体化的具体举措,对促进学校办学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立足育人:人文素养建设工程的宗旨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实现“文化立校”战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校内涵建设与办学品质。
在人文素养建设工程中,学校坚持:
——以人为本原则,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升学生人文修养为目的。
——渗透性原则,人文素养的形成是渗透的过程,应如春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之在愉悦中接受,通过显性的课程、隐性的活动、校园文化的熏染来综合实现。
——情感性原则,只有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取得人文素养教育的良好效果。其核心在于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针对性原则,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具体的情景下,采用最适宜的方式方法,最大程度地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系统性原则,人文素养教育是系统工程,既强化领导,也注重各部门协同合力推进,既发挥学校的作用,又发挥师生的作用。
——自我教育原则,学生历来是教育的主体,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共同提高。
——社会性原则,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其人文素养必须与企业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一体化”:人文素养建设工程的定位
学校将人文素养建设列入学校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认为,中高职贯通培养合格的人才目标,应该着眼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每个学生都要具备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及人文素养。在学校已经做到基础知识一体化、专业技能一体化的同时,着力实现人文素养一体化,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既有文化底蕴、专业技能又有生活情趣的新型人才。
言行合一:人文素养建设工程的途径
开发人文素养实验教材。按照“1+X”模式,坚持贴近学生、贴合实用的原则,以学生学习、生活及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需求为立足点,精心策划,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开发人文素养系列教材,形成完整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
开设人文素养专门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定位是学校现有课程的有效补充,开课方式以选修、讲座为主,学习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课程教学渗透人文素养。充分挖掘课程人文内涵,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于学科教育内容,尤其注重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的结合。
活动实践培养人文素养。在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贯穿人文素养教育,锻炼学生做人做事的良好品质和态度,促进学生自我教育与素养提高。
设立考证验证人文素养。编制人文素养课程考核标准,实施校内等级考证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检验学生人文素养水平。
专业教学融入企业文化。结合专业特点,引入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启迪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
试点考证:中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可测”
人文素养,作为人的一种内蕴的素质,缺乏量化标准。然而,意识、习惯的修行,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衡量的。
2014年4月29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而对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而言,意义重大,因为学校实施的学生人文素养建设工程进入“试点考证”阶段。下午第七课,中高职贯通班全体学生进行了“职场自强”的机考。5月11日,该校又进行了“职场自强”、“上海话”情景考。
这场考证,蕴含着多种意义:
——首开中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考证”的先河;
——揭示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可以走认知、体验、实践和评价的道路,展现了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前景;
——为中高职学生树立了追求人生美好的风向标,发挥了用文明引领、用文化熏陶的人文功能。
探索路径: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并举”
根据《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实施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工程指导意见》精神,学校中高职学生在学习人文素养相关课程之后,需要取得相应证书。
目前第一批考证为“职场自强”、“上海话”,考证内容为《职场自强36计》和《上海话基础教程10讲》。
作为试点,考证对象为12级、13级中高职贯通培养学生。对如何考证,学校作了周全的考虑,决定实施机考+情景考(上海话全部为现场情景考)。
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60分以上的学生可获初级证书;80分以上且情景考合格的学生可获中级证书;情景考优秀者可获高级证书。
体系保障:实现学生人文素养持续提升“推进方略”
中高职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中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实验教材》,重铸全新课程体系,打造人文素养课程。其定位是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其原则是贴近学生、贴合实用;其立足点是学生学习、生活及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需求。
实验教材形成系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实验教材,不仅有理论的传授,而且有实践的操作,不仅有认知的要求,而且有行为的检测。理论认知和实践考核,成为实验教材的两大互为补充的系统。一系列诸如考纲、考试标准、题库、培训、会考及证书颁发,将使这种人文素养的培育有章可循,体现了应知应会的统一。
根据总体策划和分步规划,丛书第一辑出版五册,分别为:《职场自强36计》、《立身之道36典》、《国学故事80则》、《古诗选读100首》、《上海话基础教程10讲》。
加快人文素养教育体系建设
目前,实验教材第二辑正在紧锣密鼓地组织撰写。
沈校长认为,作为一项素质提升工程,人文素养教育,将在实践中建立起理念体系、标准体系、模式体系、内涵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考证体系等,从而形成完整、完善、完备的整体体系。
感言 让中高职学生成为“高尚人”
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校长 沈汉达教授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对职业院校而言,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能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是办学的宗旨所在和全部价值。
办学应该是“育人”,而不是“制器”;必须“文技双馨”,而不能“因技废文”。试想,一个没有人文素养的“科技强人”、“技能达人”,不仅不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反而可能会带来祸患灾害。
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成人”是最大追求。人文素养的最大作用就是“成人”。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成为真正的“社会人”。我们认为,知识、技能、人文素养是人成长的三个要素,构成一个稳定而又富有活力的“三角架”,奠基着基础,影响着现在,支撑着未来。而在这三者中,人文素养具有导向和纽带的作用,既是汲取知识的动力,也是技能运用的方向。假若缺少了人文素养,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再好的技能也许对社会并无多益。因此,人文素养的核心地位不容小觑。
我们在人文素养建设工程中,提出“1+X”模式,其中“1”为通识类人文素养,全校每个学生都要具备的人文素养;“X”为职业类人文素养,即根据专业的特点和职业要求所需的职业素养。无论“1”或“X”,均有梯度指标,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不同,从基本素养培养到科学常识普及,再到艺术欣赏,体现循序渐进的目标要求,形成一整套人文素养提升体系。
无论是人的成长“三角”结构,还是实施人文素养的“1+X”模式,都说明人文素养,既是“社会人”应具有的共同品质,也是作为“职业人”需具备的职业操守。人文素养的培育,说到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尚人”的必由之路。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