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大数据在中国的应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记者昨天了解到,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宣布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同挖掘气象大数据的深层价值。这也是国家部委首次采用民营科技公司提供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
气象是飘在天空中的“云”,阿里云是提供海量计算能力的“云”,专家认为,这两朵“云”相结合,不仅能为灾害性天气“止损”,在气象大数据商业化上产生的经济社会价值也不可估量。
气象“云”携手数据“云”
对于中国气象局来说,60多年的气象数据无疑是一座“宝矿”。专家介绍,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的气象数据达到PB量级(1PB=1024TB),较上世纪90年代增长了数千倍,并仍在快速增长中。
然而,可惜的是,这座“宝矿”目前只是静静地躺在数据库里,无法变成可实时分析应用的“活数据”。原因很简单,存储和处理这些数据,需要海量的计算资源。一位云计算方面的专家直言,如果不采用云计算架构,中国气象局投入巨大资金和人力,也只能具备存储这些PB级数据的能力,根本就不具备进一步挖掘、利用大数据的能力。“这些气象大数据就像油田,云计算就是钻井和炼油厂,没有云计算就只能守着成片的油田干着急。”
昨天,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宣布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记者了解到,开展合作后,中国气象局计划深度挖掘利用的数据包括60多年来的历史气象数据;全国2万多个观测站、卫星、雷达监测的气象观测数据,如降水、温度、风力风向、地面结冰等;短期、中期、长期的精细化气象预报数据,以及通过国际交换获取的全球气象观测、预报数据。据悉,阿里云每天可支持上百PB的数据处理,是中国每天新增气象数据量的数万倍。采用云计算服务,中国气象局可以避免资金巨大、周期漫长的IT系统投入。
中国气象局下属的台风网、天气网等公众服务网站,将率先迁移至阿里云计算平台。
为灾害性天气“止损”
当气象“云”遇上数据“云”,气象大数据将带来哪些具体的应用场景变化?阿里云计算总裁王文彬认为,天气预报未来将变得更加精准和人性化。比如在不久的将来,高德地图将告诉你“15分钟后一公里内的天气状况”;而当你在暴雨中行驶时,高德地图会提醒你“前方道路已严重积水,您的车辆驶入可能会被水淹,建议您绕道行驶。”
上述人性化的天气预报,已经在本次合作的框架内。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潘进军透露,双方将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多渠道发布,打造面向社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下一步,气象大数据将实现向地图用户提供桥梁涵洞积水点安全预警服务和车辆涉水提示两项服务,一旦发生可能危及生命的积水时,及时发出预警。
此外,不久后,在菜鸟网络上运行的物流企业,也将及时获得各类实时气象信息。物流公司可以根据各路段的气象条件,选择运输路线、计算运输时间、调配运输资源,以此躲避高危天气,减少灾害损失。
气象数据服务前景大
根据协议,除了为中国气象局提供稳定、高效的云计算服务,阿里云还将提供技术支持,与气象局共同搭建“中国气象专业服务云”,面向有气象数据需求的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云计算服务。
“经济学中有条德尔菲气象规律,企业在气象信息上投资1元可得98元回报。”潘进军介绍,比如德国夏天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啤酒销量就会增加230万瓶;日本夏季超过30℃气温每多1天,空调销量就增加4万台,“气象大数据不仅可以让人们知道天气,更重要的是帮助企业从天气变化中减少损失或盈利。”
潘进军透露,目前国外的气象大数据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如默克公司提前半年多掌握了美国地区3月份的气象信息,并预测温暖的空气将带来花粉等过敏因素,默克公司加大了过敏药的宣传和供应,由此带来数百万美元的额外销售额;路边的连锁便利店也会根据天气变化改变橱窗货物的摆放位置,比如在快下雨前将雨伞摆放在醒目位置,从气象大数据中窥见市场机会。“目前美国、日本气象服务商业化年产值已分别达到1600亿美元、100亿美元,而我国只有6亿美元,专业的气象数据服务在中国市场前景巨大。”
文汇报记者 徐晶卉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