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算出”电视剧究竟是一次产业革命,还是仅仅噱头而已?今年的“影视双节”国际影视市场上,有不少视频网站和数据公司的身影,它们几年前还被传统电视行业视作“对手”,如今却凭借大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变身制作公司的“顾问”,甚至直接参与电视剧投资。
不过,业界对大数据的作用看法不一,甚至对什么是大数据也有不同意见。一位业内人士称:大数据分析只能给电视剧创作指出一个大致方向,喜好和情绪不是理性数据能够应付的问题,数据分析不应该成为内容和模式创新的羁绊。
30位数据分析师设计影视剧评估体系
大数据对中国电视剧产业而言,并不是一个传说。去年,所谓用大数据“算出”编剧、导演、内容组合的美剧《纸牌屋》在网络大热,国内的华策影视则以16.52亿元收购了以数据分析见长的克顿传媒。16亿元对于电视剧产业而言,相当于不少卫视频道一年的购片预算。为数据分析花这么多钱值得吗?
今年,克顿传媒的展台和华策影视一起亮相上海“影视双节”国际影视市场。克顿传媒总裁吴涛表示,其数据来源并不神秘,用的是索福瑞、艾瑞等多个机构提供的数据,关键在于对数据的清洗、判断和深度加工,形成一套评估优化体系。“简单地说,就是评估什么样的演员在什么平台演什么会比较火。”
“克顿为了设计出数据分析软件,动用了30位数据分析师。”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不少影视公司开始效仿克顿,建立数据库并设计相应的分析软件。“很多制作公司选演员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查看演员的微博粉丝是谁,微信公共账号有多少订户。”
大数据挑得出零件,却想不出组合方法
“以往每年拍的电视剧不多,播出的频道也不多,靠十几年的经验想出的创意完全可以领着观众走。现在全国每年要拍1.5万集电视剧,卫视和网络的播出平台有几十个,不能再低头自顾自拍了。”1992年开始涉足电视剧的华策影视总经理赵依芳这样说。不过,业内人士认为,传统电视行业的经验,不会被大数据分析取代。在一些业内人士眼中,大数据分析依旧是一种“经验”体系,只不过更加规范科学。资深编导的直觉,大多数时候和大数据分析出的结论类似。“之所以有人觉得经验不灵了,是因为市场日趋庞大出现了细分。”
“所谓大数据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比传统收视率取样的‘以少预多’,眼下的大数据采样更广反应速度更快,的确更专业化、标准化。”吴涛指出,数据分析需要针对不同受众和市场,最终尝试为特定的消费者订制内容产品。
不过,作为内容产业,影视剧行业始终需要面对由情绪控制的多变的观众的审美喜好。“文无第一”,大数据得出的理性预测,只能挑出“零件”,却设计不出将零件组合的创意。
文汇报记者 王磊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