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张鹏
拿着昆虫网、背上望远镜,在专家的带领下一边了解多种动植物,一边写下自然笔记。昨天,杨浦区的150多名中小学生来到新江湾生态走廊,参加由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沪东分院主办的2014第二届杨浦区青少年生物多样性体验活动,在新江湾城湿地了解200多种植物、60余种昆虫和30余种鸟类。
“自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生物多样性体验活动不仅让青少年了解自然,还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杨浦区生物多样性探究体验基地”也在当天成立,探索自然教育的成果将辐射全区乃至全市。
约两成青少年患有“自然缺失症”
“简直糟糕透了!”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王建华提起国内自然教育现状时感叹道,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约有两成青少年患有“自然缺失症”,具体表现为小宅男、小宅女,喜欢玩电子游戏,第一次看到大海也会面无表情,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问题。
在王建华看来,自然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非常重要,不仅让他们对大自然产生敬畏心理,建立保护自然的意识,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为“文明人”的重要标准之一。
王建华说,“我们的孩子对于自然的理解都来自死板的课堂和书本,只知道非洲的鸵鸟和南极的企鹅,却连身边的麻雀都不认识。家长们也不知道如何指导孩子认知自然界的动植物。”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和地区对自然教育非常重视。例如在我国台湾,凡是像样的绿地公园都会成为生态课堂,都有专门的手册或引导人员讲解自然知识,风景名胜接待中心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教育中心。台湾国立师范大学的老师认为,评价一个家庭是否关注自然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家里藏有动植物图谱类书籍的多少。
王建华介绍,最好的自然教育方式就是贴近大自然,不管是学校组织还是家长周末带孩子去郊游远足,至少一周保持7个小时让孩子与自然亲密接触。
跟随科学家走进家门口的城市绿地
复旦科技园小学的学生们是幸运的,校园隔壁就是新江湾城生态走廊。在市区,这是难得的生态教育资源。
“锦葵科的木芙蓉,马前科的醉鱼草、虎耳草科的草本八仙……”昨天的体验活动开始不到一小时,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导、植物专家周秀佳的带领下,60余名小学生已在笔记上写下了39种植物的名字、科属分类以及基本的形态特征。“相比上课,我更喜欢这样的活动。平时父母也会偶尔带我去公园,但并不知道植物有这么多种类。”上理工附小四年级的沙泳丞认真记下笔记。
实地认知生物多样性后,学生们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行湿地生物的标本制作,标本将向更多的孩子展示,供大家一起观察、学习。
周秀佳介绍,体验活动不仅让青少年了解生物多样性对于自然的重要,更是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兴趣的良好载体。同时,专家每年对生态环境摸底记录,对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具有意义。
服务学生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基地
为了有效利用杨浦区新江湾城的“自然课堂”,当天,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沪东分院(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与复旦科技园小学联合建立“杨浦区生物多样性探究体验基地”。
杨浦区少科站站长胡建民介绍说,基地目前已建设湿地体验馆和湿地图书馆。在此基础上,还将建设湿地实验室和多功能探究工作室,可以接待学校及社团的学生进行生物标本的采集、观察、制作、保存等,形成生活多样性调查活动的大本营。“以后,师生们可以直接到基地借用观察工具、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在基地中歇歇脚。”
据悉,基地将常年聘请杨浦少科站相关专业教师参与策划活动设计与实施,同时聘请高校生物学专家指导开展各类活动。每年七八月份定期组织大型生物多样性体验活动,学校社团也可通过向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沪东分院提出申请,常年不定期在基地利用湿地实验室及高校资源开展各类主题活动。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