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在上海,又受财经类专业的熏陶,和有如此专业背景的大学生谈论中国的“三农”问题,他们会不会很隔膜,甚至无感?
在上海财经大学,已连续实施7年的“千村调查”,让很多90后大学生对“三农”问题之重要有了刻骨铭心的体察。
普通老农脸上的皱纹,他们的开怀大笑、不经意间的叹气甚至是受访时谈到伤心事的落泪……最近一次“千村调查”,上海财大的一支学生团队来到了甘肃陇西县的两个村落,就农村养老问题开展专项调研。除了完成颇具学术含金量的调研报告,很多学生回到学校后,纷纷以日志、手记等形式,记录下了他们对于中国“三农”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百善孝为先”,知易行难
■陈欣
我是土生土长的甘肃省定西市居民,虽然也曾到过陇西县,但此次调研却是第一次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认真观察陇西,不得不说感触良多。
我们的调研地点位于陇西县巩昌镇的五一村和二渠村。西部向来缺水,但没想到我们到达调研地点第一天,便遇上了全镇停水。细细观察我们所在的镇子,湛蓝的天空下是纷飞的尘土。这便是西部的贫困县之一。漫天沙尘,坑洼的街道,低矮的房屋以及路边的“垃圾场”。相信当时所有和我同行的同学们都在为西部的落后感到痛心。而这种感觉在我心中,尤为强烈。
我们的问卷很是冗长,但村民们整个过程都积极配合,没有半分不耐烦。几天的调研活动也让我们对村里老人的养老现状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当问及当地老人,儿女对他们是否孝顺时,大多数老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儿女们的孝顺及对生活现状的满意让他们看上去红光满面。然而,也不乏例外。在我调研时遇到一位老奶奶。她的身形十分瘦小,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沟壑。做调研时,她穿着一件碎花的上衣,皑皑的白发上顶着一个黄色的草帽,眼睛中盛满了愁苦。大概是孤独太久,一见到我的面,便像见到亲人一样,边抹眼泪边拉着我的手对我讲她正在遭受的一切:老伴去世早,虽然和儿子共居一院,但是她的活动范围也仅有大院的偏僻一隅——一间小小的土坯房。儿子儿媳不仅在生活上不照顾她,就连经济上也从未给过任何帮助。有时儿子心感不忍,想要接济老母,但却会遭来儿媳的冷言嘲讽。可怜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只能靠着一点微薄的养老金,一个人忍气吞声地在巴掌大的小房子里过活。就连最疼爱的孙子,也因为怕引来儿媳不满而不敢靠近。全世界最伟大的莫过于孕育了生命的母亲。然而,身为一位母亲,这名老人却在自己儿子面前如此卑微。也许这只是这类事件的冰山一角,但,仅此一例,也足够让人们震惊。
当然,调研时也发现很多正能量。有一户人家,老爷爷接近九十岁的高龄,瘫痪在床。他的儿子告诉我们,老爷爷年轻时当过兵,受了太多苦,临老便疾病缠身,瘫痪在床。老爷爷和儿子同住,儿子儿媳都十分孝顺老人。尽管老人吃喝拉撒均在床上,但是儿子儿媳没有半分怨言,事无巨细、勤勤恳恳地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年轻时曾为军人的老爷爷固然让人敬佩,但是他的儿子儿媳更加值得我们尊敬。“孝”只有一个字,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真正正能将“孝”中的意思领悟,能将“孝”做好的人,能有几个呢?这同时也给了我们启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永远不要给自己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不要在以后想起,才追悔莫及。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12会计学班学生)
和农民谈养身?那真有点“奢侈”
■赵毓鸿
作为自小生活在农村的我来说,对于农村中所存在的问题,再明白不过。在我的家乡,农村老人的养老基本靠子女解决。由于当地较重视教育,子女的生活条件较好,有一部分老人在家乡生活,家里有耕地,加上子女的照顾,养老基于无虞。有的老人后来跟随子女一起背井离乡,在城市生活、养老,帮着子女一起带孩子、料理家务。
相比之下,陇西这个地方就不一样了。第一,当地村民只有宅基地,没有耕地;所以留守老人收入只有子女接济和政府补贴,加上这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一般,30岁左右的劳动力大部分都进城务工,收入也只够供给自己家庭生活。因此,这里老人们的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其中政府补贴占了大部分。
所以来到这里虽然是调研养老,但我们都不约而同意识到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这个问题如果处理得好,不仅新一代的生活会更好,而且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也会随之化解。
在陇西巩昌镇,除了宅基地,其他土地被征收。以往自给自足的生活被打破,村民在饮食方面的支出大增。从统计的数据看出,他们在饮食方面的支出占到了一半甚至更多。每年每位老人的饮食支出大概2500元,但即使在农村也只能维持吃饱,谈不上吃好,更不用说有营养和合理饮食。
在入户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进到一位老奶奶家中,她告诉我们,要是手里稍微宽裕一点,就去镇上买点菜,吃得好一点,若是那几天没有收入,就将就着随便吃一点。听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一阵心酸,再想想自己平时,吃吃喝喝,花钱根本没有节制,真是过着天上人间的生活。
农村老人的闲暇时间也值得关注。陇西二渠村老人们闲暇时最多的活动就是串门聊天,遛弯散步,而健身保健活动则很少。对于养身保健,这里的老人们并不关心。我们在调研的时候发现,村里其实部设有老年人活动中心之类的活动室。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这些房间的大门上都挂着一把大锁,透过窗户向里看,桌子上落着厚厚的一层尘土。我想到了一位老大爷嘴上时常挂的一句话:“上面政策是好的,下面的实施就不怎么样了。”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农村还不少。在我家乡,村里面有农家书屋,但是从设立到现在没有开过一次门,真心让人无奈。看来加强政府工作监督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作者系上海财大法学院13经济法2班学生)
“常回家看看”,每个人都该如此
■康雪婷
虽然一开始就有预想过农村的生活条件等会不如城市,但陇西作为一个西部的县城,它的情况比我们预想的或许还要更糟糕。出发前就有新闻说附近地区出现了鼠疫,到达的第一天我们得知由于连日干热天气,陇西已经几乎全县停水。那个时候我们便知道,这次调研注定不会是一趟轻松的旅程。
我和我搭档的第一份问卷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奶奶。老奶奶说话带着当地的口音,第一次听到这种方言,我们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虽然问卷的题目略有些多,但老奶奶却一直耐着性子一道道回答。由于语言沟通不顺畅、老人听力不好等等问题,我们的第一份问卷花了近40分钟。虽然后来问卷似乎越来越顺利,但我们的调研之路却出现了波折:由于村里的路不好走,有一名队友在行走的过程中负了伤,她的大腿被划开了好大一个口子,无奈之下去医院缝了针。我们的队员都是年轻的大学生,一个不留神都会发生意外,都会受伤,那么老人呢?万一晚上天黑看不清脚下的路,万一一个不小心也遇到和我们一样的危险,那么就一定不仅仅是缝针这么简单的事情了。从这个角度来说,道路问题,是一个非常严峻、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像俗语说的:“要想富,先修路”,但不管富不富,为让老人们能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修路也是一项很基本很重要的大事情。
除了生活环境的问题,家庭环境也是另一项头等大事。居住在村里的许多老人们都很孤独,他们的儿女们或外出打工或远嫁他乡,只是逢年过节回家探望一次,总有孩子不在身边。老人们的生活来源有许多主要来自于新农保。而且老年人总会遭受各种各样的病痛折磨,大多数老人每天都在吃各种各样的药。这样的现状,确实很需要一些真真正正能落到实处的养老政策来改善。可是,虽然问题存在于方方面面,老人们却也生活得很开朗。他们大多数依旧可以爽朗地大笑,可以在家侍弄着各种花花草草,可以在狗吠声和孙辈们的玩闹嬉笑声中度过每天的日子。我想这也是我们比不上他们的地方吧:这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如果在这样的生活里,能把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都加以改善,那么老人的晚年,一定会更幸福。
我想说,通过这样的一次调研,我们收获了太多的东西。除了看到了老人们生活中所欠缺的东西,我们也意识到了我们所拥有的、我们应该给予父母的东西。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父母也会成为别人口中的“老人家”,我们也可能会因工作等等原因无法给予父母更多的陪伴。那时候我们又该怎样做,才能不让我们的父母变成关爱缺失的老人?他们为我们的成长操劳了一辈子,我们也应当给予他们一个安详的晚年。甚至在更远的将来,我们自己也会成为老人。设身处地,我们就能明白很多。
养老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社会问题。这次的调研不仅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了解当下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为改善农村的养老情况尽我们的一份力,也让我们更多地思考了与自己相关的许多问题,让我们从中感悟自己的生活,让我们一点点成长。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12保险精算班学生)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