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成长阵痛,重返联赛巅峰。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谢笑添
有时候,肢体流露出的情感比言语更具震撼力。上周二,全国男排联赛决赛末局,当戴卿尧用响彻全场的呐喊宣告志在必得的决心后,整支上海队的灵魂似乎就此燃烧。挥舞双臂一字排开,以绕场一周的方式张扬地庆祝着每一次得分,回忆起决赛最后几回合的场景,二传手詹国俊说,这是上海男排“黄金一代”在九连冠时独有的习惯,如今,球队中的新生代们也想将其继续传承。
对于他们而言,想要传承的又岂止赛场上这些细节。谁都明白,辉煌的铸就从来都不容易。上海男排在联赛与全运会接连失冠的遗憾中蛰伏了不过两年,但在亲历了其中几乎所有悲喜的现任主帅沈琼看来,为了这队史上第十一座联赛冠军奖杯,自己仿佛已足足等了一个时代。
这并非是夸大其词的感叹,从新老交替引发的内部阵痛,到联赛外援改革带来的外部冲击,直到九个月前沈琼正式接手球队时,上海男排依然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内忧外患”。更何况,过去一年间,就连沈琼本人也不得不经历着从球员到教练的角色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如今上海男排所捧起的已不只是一座赋予胜者的奖杯,它所象征着的是上海男排那段迷惘、挣扎的终结,或许也将是另一段传奇的开始。而在这巨大的转变背后,有着太多人的努力和付出。
最佳教练的不同面孔
去年4月,听闻老领导的挂念与嘱托,退役一年的沈琼带着厚厚一叠竞聘演讲稿再度回归上海男排。半个月后,他以主教练的身份与全队完成了第一次合练。尽管做运动员时耳濡目染已有多年,但对于彼时的沈琼而言,这样的身份转变还是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安排计划、制定阵容、指导训练等教学事宜自不待言,训练之余本就不算充裕的闲暇时光里,还有太多琐碎的问题需要他去思索,譬如自己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球员。当曾经的“琼哥”成为了如今的“沈指导”,就连沈琼自己也察觉到,角色与关系上的巨大转变让小队员们已难以再对他无话不说。沈琼说,那段时间,最感谢的是与他年龄相仿的队中好友方颖超,正是他的存在为自己与小队员间搭起了另一座沟通的桥梁。而如今,在经历了一整个赛季的朝夕与共后,沈琼已越发懂得了与队员们的相处之道。
最后一场决赛那天,球队赛前的最后一堂训练课,沈琼一脸轻松地与队员们绕着半块球场踢球嬉戏。这是他为球队减压的特有方式,也是在教练身份外他所留给弟子们的另一张面孔。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就在几分钟前,沈琼还紧锁着双眉,独自坐在场边的板凳上默默盘算。作为运动员在排坛打拼多年的经历让沈琼明白,“到了这样的阶段,只有平和的心态才最重要。”为了帮助队员、也帮助自己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他总是努力地在不同场合中在“亦师”与“亦友”的角色间不停转换。
以戴卿尧、张哲嘉为代表的新生代的崛起,自然是对沈琼这番良苦用心的最大回报,但一路走来,这位少帅的成功却历经坎坷。从最初上任时紧张得忘了在叫暂停时给出手势,到联赛伊始球队接连遭遇失利,在上海男排的战绩步入正轨前,那些关于传奇球员不适合做教练的争议与偏见从未平息。在联赛第十二轮与江苏队的比赛中,向来性格温和的他甚至因抱怨裁判而收到了执教生涯的首张红牌。
从低谷走向巅峰,除却沈琼本人的自律与上进,还有许多助他成长的幕后英雄。两天前的赛季总结会上,作为教练组代表发言的沈琼连道十声“感谢”。他将赞美献给了每次主场赛前为队员们熬制爱心暖汤的父母,将感激留给默默为他加油打气的汤淼,将感恩送给被他在夜里一次次敲响房门、商讨战术打法的恩师沈富麟。太多人的帮助令沈琼动容,也难怪他会说出那句:“我深爱着这份事业。下一个冠军,我来了。”
人人都有机会的球队
在转会市场近乎停滞的中国排坛,大牌外援的引入是弥补竞争力差异的唯一手段。两年前,在北京男排首度使用三外援后,外援改革的“魔盒”就此打开,也严重阻碍了本土球员的成长。上海男排并非没有陷入过类似的迷惘,上赛季末,方颖超就曾坦言:“外援的职业精神与训练方式给予我们许多帮助,但本土球员的战术地位却也因此下降。”
彼时,上海男排坐拥三外援的豪华配置,打的则是大卫·李与萨瓦尼两位“重炮手”在2号、4号位拉开高球的固定套路,角色边缘的新生代自然难以在场上寻觅到锻炼、成长的空间与机会。然而本赛季,在外援引援力度基本持平的情况下,上海队却主动求变,将来自本土的新兴势力置于台前。用沈琼的说法,他所要打造的“是一支人人都有充裕机会的球队。”
年轻球员的成长难免要以时间与失败作为代价,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承受这样的后果,而这也是戴卿尧在过去几年间所遭遇的尴尬。那段时间里,在关键球处理上的屡屡迟疑,让这位年少成名的排坛新星备受质疑。就连沈琼也曾坦言,自己在退役前时常为戴卿尧技术与心理迟迟无法成熟而感到焦虑。然而,只要得到了适宜的培养,再漫长的成长也终将化作甜美的果实。
决赛第四场,在上海队距离冠军仅一步之遥的第三局,戴卿尧因在连续几回合表现平平后被短暂换下。当球迷们开始担心返场后的他会否再度迷失时,戴卿尧却在末局打出了连得6分的无解表现。扣杀、拦网、振臂呐喊,正如赛后人们所评价的那样,如今的戴卿尧已有了大赛型球员的气场,而这离不开比赛经验的积累和球队对他委以重任的培养。本赛季,戴卿尧不仅坐稳了主力接应的位置,甚至取代两位外援成为了球队的第一得分点。
类似的故事也曾在张哲嘉与陈龙海的身上上演。相较于曾经的“黄金一代”,他们的天赋与技术并不逊色,却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心障——前者偶尔会陷入患得患失的心态,后者则常被苛责缺乏优秀运动员所必需的比赛气质。然而,一整个赛季的联赛磨练,以及沈琼隔三差五的单独谈心,却让他们渐渐成熟,如今更是成为了这支冠军球队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以及未来争冠的基础与保障。
荣耀在他们手中传承
在上海男排位于东方绿舟的训练基地,九连冠时期“黄金一代”们在赛场上霸气又略带张扬的身影,定格在走道两旁的照片里。过去两年那段略显灰暗的岁月,这些如图腾般记录着球队辉煌历史的照片,就是激励队员们前进的动力之源。
在如今这支上海队中,除却方颖超与崔晓栋外,九连冠“王朝”的亲历者们大多已退役。然而,上海排球的光荣历史,以及那或许只弥留于上海球迷心间的“男排情结”,却并不会随之被遗忘。
夺冠当夜,当球员们与场内的观众们享受着久违的狂欢时,球场外刺骨的寒风中,也有着百余名球迷痴痴地等待着英雄们的到来;每场主场比赛,在球馆南侧看台,总有位一袭黑衣的中年观众雷打不动地坐在第一排,在赛后大声呼喊着“张哲嘉”的名字,并说出那句令在场所有人动容的话语:“加油!你要为全上海的人民保重身体!”
是的,在如今这个排球市场略显萎靡的寒冬,仍有着一群狂热而又可爱的球迷,将这支球队、这份事业视作这座城市的重要组成。只是,对于作为传承者的沈琼和队员们而言,未来依旧长路漫漫。在这样一支拥有着辉煌过去的球队打拼,难免被赋予更高的期待,但倘若能将这份压力化作动力,整座城市都将成为他们成功的见证。正如在球队总结会上,上海市副市长赵雯曾表示,多年后再度回溯起这段历史时,希望我们能自豪地将其视作又一段传奇的开始。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