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就汉语能否成为创新的科学语言,用汉语对科学交流是否不利等问题展开讨论,为此写了长文来阐述观点。读了他的文章,对他的观点我甚为赞同。
国际上各民族各个国家由于历史、习俗、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而造成的语言、语法及表达差异,但作为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工具的语言功能恰恰是相同的。但一种民族语言要想成为国际上通用语言恰会受到许多条件限制。十九世纪有位波兰眼科医生花了十年时间于1887年以印欧语系为基础创立了“世界语”,旨在消除国际交往的语言障碍。他希望人类借助这种“国际普通话”,达到世界各民族之间相互沟通及了解,消除仇恨和战争,实现平等、博爱、友好的大同社会。但这种美好愿望仍旧难以实现,今天以世界语为母语的人士不到1000余人,能流利使用的人估计只有十万到两百万人。语言使用有它的民族性、地域性、习惯性及传统性;仅靠人为地推动是很难实现。
科技知识和词汇是全人类研究和实践积累的结果,它需要跨国界进行合作、交流和学习,尽管各国和民族使用的文字语言有差异,但它的词义及定义是相通的。
现在很多的科学词汇、法则及定义,从历史上看都是从拉丁文变化而来的,牛顿写的科学文章都是用拉丁文,古希腊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也都是用拉丁文表述的。在人类社会科学实践早期,有过拉丁文一语独大的局面,科学的启蒙思想大都是在拉丁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一些国家强调用本国语言,到19世纪法国影响较大,一段时间里用法语进行社会活动与交流成为身份、地位及教养的象征。20世纪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美国国力的崛起及其对科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自然科学领域,英语逐渐成为科学论文发表及交流的主要用语,当然这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
早期德国的洪堡基金会也是要求受资助的外国学者通晓德语,后来也逐渐放弃了。所以,哪种文字语言成为科学交流的主要用语更多的是科技、经济、军事实力积累的结果。目前来说,得诺奖最多,发表论文专利最多的仍是美国,你要接受美国科学的影响不学英语也不行,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最可怕的是一个民族的语言奴性化,印度是典型的,连官方语言都是英语,当然这与印度民族的历史有关,也与其国家语言不统一有关(印地语只是一部分印度人用的语言)。
至于哪一种文字语言更有利于科学交流和创新,这不是一个问题,任何语言都可以作为科学交流、记载的工具。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经过相当长时间历史文化积淀,实践形成的交际工具。
中国是世界古老文明从未间断过的唯一国家,这与我国文字早在2200年前已经统一有关,虽然我国地方方言众多,但文字使用恰是完全相同,故而基本保持我们国家民族维持统一状态。但是中国的文字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古代至今已有很大发展。尽管已有很大变化,但主要系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汉语从来没有弃用或停滞不前。
从目前历史发展趋势来看,汉语很有可能成为科技交流的通用文字语言,背景是中国国力不断提升,经济总量已经占据世界第二位,科技的投入、专利申请数量及科技论文的发表也已经占据世界第二位,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这些都有利于汉语作为国际科技交流的主要语言。
目前来看,不得不承认我们科技上的总体水平与国际水平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英语作为国际科技交流主要语言的地位在很长时间里也是难以改变的。但是在清醒看到这一点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性,为此可以采取一些适当措施,如国内开国际科技学术会议鼓励用双语,至少不要把英语作为单一语言来使用。
另外,要鼓励用中文发表科技论文(附英文摘要),对中文科技期刊要给予足够重视,改变那种只给英文科技期刊资助的倾向,同时对科技论文的评价不要过于依赖SCI因子,大学科技学科教学不要过于强调英语教学,鼓励招收外国留学生等等。只要长期坚持这些政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教学能力等达到世界一流,汉字和语言自然就会成为国际科技交流主要文字语言之一。
文/郭礼和(作者为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细胞研究所研究员)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