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考现场 徐子涵 摄
■丁烨 林琳 孙泽敏
2015年中国农历年正月初,刚刚进入羊年的人们尚未从年味里缓过神来,甚至晚回家的人们还没来得及吃上家人团聚的年饭,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和家长,这时候已经提着行李南下北上,东奔西走,开始了他们的艺考征程——这一群比返城务工者还早出发的考生和家长们,就是俗称的“艺考大军”。
每年3月左右,我国各大艺术类高校,综合院校独立学院开始进行艺术类独立招生。成千上万的学子奔赴北京、上海、武汉、长沙、成都、广州等艺考设点城市圆自己的艺术梦、大学梦甚至明星梦。中央戏剧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艺术类高校更是排起了长队。
据统计,今年中央美院截至到3月8日,有18000余名报考各专业的学子走进全国7个考区的上百个考场,参加2015年本科招考的专业考试。而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本科今年23个专业,计划招生683人,目前报考已达到30240人次,整体报录比约为44∶1。从两个学校的报考的人数来看,竞争依然非常激烈。
建校才10年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虽然是一所混合所有制的艺术院校,但因为同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国内31所艺术高校一样被教育部列入独立自主招生的艺术类高校,加上复旦大学、上海广播电视台等董事单位的背景,同样受到考生青睐。仅该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报名和录取比例,前年已达到了82∶1,今年全国首家网络文学本科班(广编专业文学策划与创作方向),招录比也达到了50∶1。艺术类考试热度,由此可见一斑。
一头是艺术类考试的大热,另一头,各种误读误解也来了,甚至滋生出不少艺考怪像。有些家长甚至在搞不清艺考到底是什么、不了解孩子本身的艺术潜质的情况下,被一些艺术培训机构“忽悠”,就带着孩子投入浩浩荡荡的艺考大军之中。
社会各界,尤其各大高等院校,艺术传媒行业则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艺考生=差生?
随着近年来艺考的大热,艺考生大约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属于从心底里喜欢艺术的考生,第二类属于想要通过艺考走高考捷径的考生。
和第一类从小就接触艺术的考生相比,第二类考生通常都是读了高中才知道艺考这回事的。这部分考生相中艺术这条路,希望“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潜藏在艺考里的“升学空间”——在国内各大艺术高校逐步扩招以及艺术类专业对文化成绩的要求相对于普通高考生来说略低的情况下,确实给一些文化成绩不太好,却又迫切希望考上一所好大学的考生提供了一个敲开大学校门的机会。
本来,这个文化成绩的衡量是基本合理的,因为它考虑到真正从小从事艺术培养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音乐、美术、舞蹈等基本功的学习,确实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和经历,因此在文化学习上可以相对降低标准。但随着艺术招考学校越来越多,这个标准开始异化,一部分学生认为可以放弃文化学习,甚至以为艺术素养可以速成,导致所谓“差生”纷纷涌向了艺考之路。由此还造成一种误解:似乎文化成绩差才会去考艺考,或者考不上本科才去上艺考培训班,或许可以混一个好一点的学校等等。这些情况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在每年庞大的艺考生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多数的艺考生都是投机取巧,幻想通过艺考的捷径进入大学。
“如果说艺考生等于差生,那岂不是说我们现在工作在第一线的主持人或播音员都是差生?显然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招生考官、上海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指导委员会主任方舟介绍,她熟知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欧阳夏丹,当年就是以优异成绩考进中国传媒大学的,而且她在学校成绩数一数二,是出了名的“学霸”,综合素质也是拔尖的。
在艺术考试过程中,表演类、音乐类的艺考选拔需要展示从小练就的童子功,且这些行业的就业率本身就低,如果不是对专业的执着与热爱,就算是混到了大学本科文凭也照样没有机会。美术类的考试也类似,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并非一蹴而就的短训班可以搞定。就算是靠突击对付了入学考试,之后四年的本科学习也同样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否则很难顺利毕业。
新行情来了:文化课要求大幅提高
眼下,更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各类招收艺考生的学校,都开始抬高文化成绩的门槛。
2013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规定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高等学校要逐步提高艺术类专业文化课成绩要求。此外,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从2014年起,提高艺术类招生文化课的控制分数线,其中美术类本科专业文化课控制分数线不能低于同批次普通文理科学生文化成绩的70%;音乐专业不能低于同批次普通文理科考生文化成绩的65%。而这一点在各院校的招生中有所体现。北京电影学院今年招考的26个专业方向中,按文化成绩排序录取的专业方向达到92%。
今年,艺考招生政策进一步收紧,除全面实施省级艺术专业统考外,文化课分数线较2014年还将有继续提高的可能。事实上,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广编专业2014年除了校考合格外,考生的高考录取分也有所上升,足见这方面的情况大有改观。
此前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招生发布会上,上戏副院长黄昌勇就表示,今年除了表演、导演、播音主持等对专业水平有较高要求的专业之外,其他各专业都将依据专业成绩加文化成绩的总分或换算比例分进行综合考量。这是上戏招生的一次新尝试。此外,上戏今年第一次引进各省市一本分数线,也就是不同省市考生的最终文化分数都会有相对应于本省市一本线的相对分数,以保证不同省市地区的考生文化课计算更加公平。
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专业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则体现在最终录取分数的计算方法上。同济大学的编导和表演类要求“合成分=(专业统考成绩/专业统考满分)×400+(高考投档成绩/高考文化满分)×600”;上海师范大学的戏文、摄影要求“合成分=(专业统考成绩/专业统考满分)×300+(高考投档成绩/高考文化满分)×700”;上海大学规定编导专业学生需达二本分数线,美术学专业学生语文成绩不低于100分、外语不低于90分,其他美术类专业外语不低于65分等作为获得录取资格的硬条件。这些都体现了高考文化分的“大头”地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从事艺术的工作者在综合素质上要求比普通工作更高,不仅需要“专”更加需要“博”,才能支撑起艺术创作,因此,扎实的文化基础就成为一个艺考生的重中之重,也是继续深造的基础。
想借艺考成名?几率极低!
在各路艺考大军中,表演和播音主持专业一直是考生报考热门。前来报考的年轻学子,几乎人人都怀揣着一个明星梦。确实,年轻人喜爱光鲜靓丽的演员、明星,投射到艺考中的影响非常之大。据了解,今年北京电影学院报考人数达24626人次,较去年的18985人次增长了5641人次,增长幅度约三成。
在艺考是否等于成名捷径这个问题上,资深配音演员程晓桦表达了相对宽容的看法。“千万不要拒绝有梦的孩子”。在她看来,“艺考热”的出现跟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名后的光鲜,看不到背后的艰苦努力。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表演专业教师、青年导演徐健介绍,和以往的表演专业招生往往更多注重考生的外形条件不同,这一两年,该校招生标准在关注学生外貌、嗓音、形体等“硬件”的基础上逐渐加大了对内在“软件”考察的比重,更愿意倾向一些有想法、有个性魅力的学生,在招生上更“不拘一格降人才”。
很多学生和家长必须关注的一个事实是:艺考并不意味着是一条成名“捷径”。通过艺考进入艺术类专业学习,获得成功的几率与其他专业相比并没有更高,而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也并不比其他行业少。成为明星本身就是几率极低的事情,艺考的一时成功当然不可能意味着从此就踏上了成名成家的道路,只能说是暂时有机会接触到这个专业领域,或者说进入到这个专业的学习机会。大多数艺术生在毕业之后都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为明星,而要从一名普通的艺术工作者开启自己的艺术事业。
还有业内人士告诉笔者,有相当数量从事表演、播音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虽然有很多人为了理想苦苦坚持,但他们的收入可能还不及一个专科毕业的蓝领,“也有在学校专业功底好,却在毕业后放弃转投其他行当的,比比皆是”。
同时,从艺考的分类上来说,除了表演类,还有音乐类、美术类、编导类等,前几年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归入编导类的考试。所以,当“明星”的专业,除了有一小部分是冲着表演、播音类这些幕前工作,更多人从事的是策划、编剧、导演、摄影、制片、经纪人等幕后工作。
艺考新政出笼,专为打击“黑幕”而定制
说到艺考,通常人们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个名词——“潜规则”。所谓的“艺考潜规则”以及“黑幕”等传闻,长期以来似乎成为了人们的某种思维定势,认为艺考就必定存在着某种“潜规则”。
近几年,在各大门户网上都看到这样一类的视频:在北京某校试放榜的当天,一位落榜考生一家三口揭露所谓的“录取潜规则”。考生母亲称,来报考前,孩子学校的老师就已经告诉她,没有30万肯定录取不了。落榜考生也表示不满,称自己能唱会跳,此前已经拍过影片,凭她的条件无论如何也不会进不了复试。这段视频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再次掀起了关于“潜规则”的讨论。
针对艺考面试环节的负面消息接连不断,主管部门从今年开始出了“狠招”——从制度设计进一步规范招生环节,杜绝“潜规则”存在的空间。
业内专家介绍,为保持艺考的公平与公正,教育部针对艺考的各项规定纷纷出台,未来甚至有取消、废除部分艺考科目特别是校考面试的趋势。
上海市教委不久前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自2015年起,艺术类校考现场评分专家不少于5人,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二分之一;严格执行回避制度;专业考试实行全程录像(录音)等。
根据《通知》要求,2015年起,上海同一高校同一艺术类专业应采用同一种录取办法,逐步提高艺术类专业文化成绩要求;组织校考的高校要严格控制校考合格证发放数量,不得超过相应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数的4倍。同时,艺术教育、服装设计与工程、风景园林、文化产业管理等4个非艺术学门类专业不得按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办法招生。同时,上海将扩大“市统考”(上海市统一组织专业考试)命题、阅卷及现场评分的专家库范围和人数,同时增加校考的现场评分专家人数,使其不少于5人,其中校外专家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考试的试题都是从题库中随机抽出的,连考官在开考前也不知道拿到手的到底是什么题目。以前我们只在三试才采用现场录像的记录考试情况,今年,录像制度从初试便开始实行。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考生之间的公平竞争,杜绝一切可能出现的不公平现象。”这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招考老师提到的艺考规则。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也根据国家的各项规定,在筹备艺考工作上添加了诸多规范性动作。该校招生办主任魏志强介绍:从2015年起,一个考场的考官由两位增加到五位,外聘专家教授不少于二分之一;其次,考前考官进行考场抽签,考题也从题库中随机抽取;其三,采用电子平板设备由考官自行打分;其四,考场全程录像等等。以该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2015年参加北京、上海两地校考面试的近40位考官大部分都是外聘,有的来自本专业的兼职教师,有的来自全国兄弟院校相关专业教授,还有来自业内的专家和学者等等。
今年,中戏也启用电子检录以及指纹采集等科技手段,防止替考、作弊的现象。据中戏教务处处长张娜介绍,对于戏文系等需参加笔试的考生,校方在一试环节进行指纹采集,并在此后每一轮测试中,进行指纹比对,防止替考。对于表演系等需要面试的考生,由于考试全程录像,因此将在最后一试中进行指纹采集,并在新生资格审核时进行指纹比对。
艺考生:听听业内人士对你的忠告
1、谨慎辨别艺术培训机构
2015年艺考逐渐走向尾声,艺考生也开始陆续结束各校招考、回归文化课堂。然而各大艺术培训机构仍然方兴未艾,迎来一批又一批参加艺考培训的学生。
笔者在采访各大高校艺考考官之时,他们几乎都提到了一个问题,即强烈反对学生参加临时性艺考培训。尤其是播音、表演、编导类这种看似可以速成的专业,考生家长和考生更要谨慎决定。
实际上,参加艺考选拔的招生官,个个火眼金睛。面试时,考官们常常看到不少艺考生衣冠楚楚,声音洪亮,诗歌朗诵似地自我介绍。“一看便知是经过培训机构调教的。”此时,考官们往往会心一笑,换个灵活的提问,考生立刻卡壳。
今年参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网络文学专业招生的一位评委发现,很多考生对网络文学专业并不了解,显得很盲目。甚至有个别对文学都不了解的考生,在参加几次艺考突击培训后就报名考试,重点介绍自己爱好唱歌跳舞等。他说,学网络文学的学生恰恰需要有较好的文学底蕴,以及对新媒体,如网络剧的热爱和钻研。可见有些培训机构其实是误人子弟。
“如果学生在还没进入大学就被一些培训机构教坏,那么即便进入大学后,有些问题也很难矫正。”不少艺考招生官表示,他们更愿意在考场上看到学生阳光、青涩、质朴和内在灵气的一面,只要基本潜质具备,即可在四年的学习中通过科学规范的方法对其进行指导,引导其走向有造化的艺术成长之路。
2、砸钱艺考,当心被算计
都说艺术是烧钱烧出来的,此话有一定道理。确实,大多数院校艺术专业学费要比普通专业昂贵一些,而艺考生高昂的培训课费用,更是让许多家庭倍感压力。
艺考生中,有很多学生放弃文化学习,请假到校外“上小课”。曾有人调查过一家艺术培训学校的“账本”。从一般的市场行情来看,每节课不到一小时,学费至少300元,光“上小课”一个月的花费就是2400元,上到第二年“校考”时,估计要花1.6万元,加上在这里的培训费,7个月学费近3万元,这还不包括每月的生活费。而这仅仅是艺考生花费的中等水平,为了速成应对考试,月砸两三万的考生比比皆是。
除此之外,艺考生在艺考期间花钱最多的方面,在报名费、培训费、吃住行当中。一般而言,由于考生多数会同时报考几所艺术院校,以增加录取几率。按照初试报名费100元至150元计算,报考10所学校,报名费在1500元左右。而不少报考音乐、舞蹈、表演等专业的考生为了给考官留下好印象,在面试之前化妆、做发型为自己的形象加分,费用有的能高达上千元。因此,在高校考点附近经营化妆、发型等形象设计的商家因此生意火爆,赚了不少考生的“面子钱”。
有许多大学附近的发型设计店铺,一到艺考之时,就摆出了为艺考生化妆造型的字样,艺考期间店里生意特别好,店员普遍反映这几天去店里化妆、做形象设计的艺考生很多,给他们的生意“添了一把火”。普通化妆价格一次从三四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如果要盘发、发型设计,收费还要高。针对考生赶场,有的商家还提供1150元的跟踪几个考点、随时上妆补妆的“特殊服务”……
需要提醒的是,不管是音乐类,还是传媒类考试,化妆、造型都不是加分项,今年,大部分高校甚至要求考生素颜参加考试,考官可以看到考生真实干净的面容,对考生有一个更加准确的评估。所以,考生面试时只要着装得体,干净整洁即可,完全不必在艺考中增加不必要的花费。
在一些“有心人”的眼里,艺考生的吃、住、行,样样都是“利润点”。比如,有些艺考培训班为学员提供学习和生活一体化服务,配有宿舍和食堂。同时,学校周边出售绘画颜料、纸笔,体现对考生们的“细节服务”。
在应试季节,各个院校专业测试点周围的宾馆、招待所,甚至家庭小旅店都会迎来滚滚客源,收入节节蹿高。据考生们讲,为了考试,他们大部分人会在考点附近住上几天,有的甚至要住半个月。更有人说:“考生越来越多,房价也越来越看涨。”
为考试公平而大规模“削”校考,有因噎废食之嫌
2015年,国家艺考政策有所收紧,取消了部分学校的校考招生资格,全面实施统考,也导致校考院校数量不断减少,对单独招生资格的院校审查也越发严格。目前,只有31所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和部分拥有艺术硕士点的高校拥有校考资格,但在实施了专业统考省份的艺术生,在报名参加这些校考前,首先要取得统考合格证。
与此同时,各省艺考加大统考的力度,统考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院校加入到统考的阵营,以统考成绩作为院校招生的参考依据。以浙江为例,2014年承认统考成绩的院校达170多所,到2015年将增加到200多所。
同时,对于非美术类专业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以前原本不参加统考的专业现在必须参加,这也使得统考适用的专业开始增多。调整之后,美术类、音乐类、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等传统的四大门类,均需参加省级统考。
应当承认的是,统考的实施确实提高了艺考效率,节省了艺考生的考试时间,考生不必再来回穿梭于各大院校之间赶考,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和金钱费用。
各大艺术类高校也在推测,校招今后是否会逐步取消?
对此,常年在高校艺术教育前线的不少老师认为,在如今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艺考依然是选拔艺术人才相对专业并公允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来讲,其独特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虽然目前来看,全国各地各校艺考的选拔标准和录取方式不尽相同,也无法做到绝对的公平公正,但也不可完全因噎废食。毕竟,艺术本身有其特殊的规律及选拔人才的特殊要求,仅仅通过良莠不齐的培训机构的某些程式化培训,加上相对千篇一律的各省艺考,有时很难发现和挖掘优秀的艺术考生。
美术评论家、多年担任艺考主考官的孙乃树教授认为,今年很多学校都取消了校考而采取统考,这应该是和我们国家大力度地提倡反腐有关系。但在促进高校之间错位竞争时,此举值得商榷。
在加大对考生文化课成绩认定的前提下,多增加一道校考,其实是强化了艺考的公平性和艺术的特殊性,有利于提升艺术院校的考生综合素质和各所艺术院校艺术教育的办学特色,应当相信,绝大部分老师还是秉承着师德良心和艺术水准在选择优秀学生。
谈及今后的艺考政策走向,部分专家建议,在对待校招取消这个问题上应该谨慎,应在严格规范的政策范围内,既加强对选拔人才规范管理的力度,同时又充分兼顾到艺术类考试人才选拔的灵活性。
(本版相关资料由“视觉出品”全媒体工作室卢美妮、王京、尤菲、叶悦凡、李怡、梨静漪、陈熠超提供)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