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叶树种尤其是松柏类的叶片具有更强的滞尘能力,适合种植在交通道路隔离带,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最窄至少应达到20米……上海交大的城市绿化吸霾数据在植树节出炉,有望帮助缓解城市大气污染。
造林防霾效果有待研究
全球多数重要城市的森林覆盖率都在30%以上,而上海城市森林覆盖率约为1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上海交大农生学院刘春江教授表示,城市的森林植被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可以起到削减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的作用。
上海在“2012-2017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中明确计划新增4600公顷城市森林,而北京市园林局已规划并启动在城市周边造林1.5万公顷治理雾霾污染。但这些绿化造林工程带来的对雾霾的防控效益还有待研究。
叶片滞尘能力有差异
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的城市森林调研团队,通过取样和分析,对上海19种常见乔木树种单位面积叶片上PM2.5和PM10的干沉降速率进行了测定。日本五针松的两组沉降速率最高效,位列榜首。PM2.5干沉降速率中,由水杉“垫底”。银杏、悬铃木、垂柳的两组数据都在0.02米/秒以下。
为什么不同树种叶片对PM2.5阻滞效果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叶片的植物学性状、表面的物理特性等都有重要影响。比如叶片的表皮毛、蜡质层和分泌物的性质,多皱、多绒毛、多分泌物的叶片结构具有更大的滞尘能力;叶片表面粗糙度的差异,通常认为叶表皮具沟状组织、密集纤毛的树种滞尘能力强,叶表皮具瘤状或疣状突起的树种滞尘能力较差。
课题组通过大气下的原子力显微镜对植物叶片进行扫描发现,圆柏等针叶树的叶片通常比香樟等阔叶树种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和表面粗糙度,这也是滞尘能力强的重要原因。
刘春江介绍,针叶树种尤其是松柏类的叶片具有更强的滞尘能力,但是对于整株树木来讲,松柏树种由于树型较小,整株的叶面积可能远小于阔叶树种,加之松柏类的针形叶片不易为人靠近。因此,在选择和应用上,可能更倾向于在交通道路隔离带、污染隔离林等靠近污染源而又不易被人接触到的地方种植比较合适。
绿化带有最佳配置方式
若希望绿地和植被发挥更大更能净化雾霾的功能,除了选择滞尘能力更强的树种外,绿化带的宽度和配置方式也是重要的因素。
该研究表明,靠近机动车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宽度越宽,对大气颗粒物的削减作用越明显。该团队认为,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两侧应建有10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最窄也应达到20米宽度,以起到阻隔交通污染的作用。绿化带内种植的植物密度也存在一个“最适宜”的范围,如果种植密度过高,对污染的效果不但没有显著提高,反而过高的植物密度会影响植物群落的生长。
假设在20米宽的带状隔离林内,可沿路缘先栽植小灌木(如杜鹃、月季、黄馨、小叶黄杨、火棘等),可以对贴近地面的扬尘有较好的阻挡;其后栽植大灌木和松柏类乔木(如夹竹桃、红叶李、五针松、罗汉松、圆柏等),利用其吸滞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对0.5-3米高度内的颗粒物进行有效阻滞;最后是高大乔木(如广玉兰、女贞、青桐、杜英等),可以对3米以上高度的大气颗粒物进行阻滞,并且起到增加林带盖度,减少雾霾二次悬浮的功能。
东方早报 韩晓蓉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