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这个先前很多人还很陌生的概念,如今正迅速走红。
今年全国“两会”时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创客”一词,指出要让“众多创客脱颖而出”。国务院随后公布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可以说是从政策领域为创客们的“创新创业”再添了一把火。
昨天在本报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共同举办的“复旦文汇管理圆桌论坛”上,创客代表、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围绕“科创和创客”主题,来了一次头脑风暴和创意分享。
“创业新四军”正迅速壮大
“最近,好多朋友都来打听上海众创空间联盟的细节。”第一个发言的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副主任严雄笑着说,真是有点忙不过来的感觉。
创客需要自己的载体,创客空间就是为这些创客们提供实现创意、交流创意思路及产品的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创新和交友相结合的社区平台。严雄介绍,去年市科委开展了对新型创新创业服务组织的调研,发现本市有五六十家类似创客空间的机构,这些机构有个共同的标签叫众创空间。虽然它们因为场地等因素,不能称为孵化器,因此也无法得到政府部门的购买服务,但它们与孵化器一样,也具有服务创新创业的功能。经过交流,一些众创空间提出了创建联盟的构想。
目前这一构想已经落实,联盟将于本月底成立。联盟将定期发布各成员单位的活动信息,引导更多人投身创新创业大潮,还将把外省市和国外的优秀项目引入上海,扩大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业影响力。对于联盟成员单位,市科委已决定出资补贴他们的公益性服务活动。这类活动或免费向创业者开放,或低于市场价。
看到包括大学生、离职白领、连续创业者、海归等“上海创业新四军”的迅速壮大,严雄觉得再忙也值得了。
利用存量资源打造众创空间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如何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呢?
2010年,来自台湾的李大维在上海创办了国内第一家创客空间——新车间。从最初只有几个人的兴趣小组开始,如今新车间人气爆棚。许多创客在这个1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工作、穿梭,通过会员缴纳的会员费,新空间盈亏已经不是问题。
李大维调研发现,在上海打造更多创客空间,还有很多现成资源可以利用。比如,分布在各个区县的少科站都配备了比较齐全的创客工具,可惜利用率不高,“只要稍加改造,就能把少科站的一个区域变成创客空间。”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朱春奎则认为,大学图书馆是创客空间的理想平台。创客入驻图书馆后,图书馆的社会价值被深层挖掘,图书馆成为思想和创意的孵化器。图书馆空间得以充分利用,产生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然,图书馆想要成功构建创客空间,必须具备一些最基本的资源,主要涉及基础工具、入门项目、成功经验、创客目录等内容。
创客走向创业需要生态圈
最后,创客走向创业,最需要什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创新专家孙金云在发言中,反复提到了“生态圈”的概念。在创业过程中会涉及各方面的问题,包括人事、社保、法务、投融资对接、云服务、项目资源、产品销售、创投圈活动等,需要整个创业生态环境的资源协同,才能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成功孵化。
他提醒,创业有很大风险,且有一定门槛,创业者需要具有长期的积累和对行业的洞见。从美国对创业的调查来看,年龄在30-35岁,学历本科以上的创业者成功概率更高。因为企业创建、市场开拓、产品推介等工作,都需要调动社会资源,一般的创客或者大学生在这方面会非常吃力。创业时如果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和论证,只是凭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决定投资方向,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
不过,李大维则相对乐观。新车间不喜欢组织那种“你什么时候要成为阿里巴巴”这样的交谈,到这里就是来玩、来创造、来社交的,时机到了,有意愿的人自然而然会去创业。
文汇报记者 张晓鸣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