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初,钢琴家朱晓玫应百年老团上海交响乐团之邀来沪举办音乐会,第二场加演200张低价票首次通过微信平台发售,并创下2分钟售罄的惊人纪录。今年2月,有85年历史的上海音乐厅升级了与票务网站的合作模式,首次尝试线上线下同时发售演出公益票,十分钟内线下售出20张,而线上出票已达500余张。这两家老牌演艺机构的负责人不约而同地向记者感叹:互联网魔方的无限种玩法才刚刚打开……
是的,越来越多演出商、剧场方沐浴在互联网的春风里。原本零星细微的尾票,通过微信、豆瓣、淘宝等新渠道,拖出一条“长尾”。随之而来的,既有服务内容的完善,更是商业模式的嬗变。演艺产业初现“云上的日子”。
票务“长尾”拉响迭代讯号
上海音乐厅的在线票务销售尝试,去年已经开始。上海音乐厅去年3月在沪上演出机构中首开微店。上海音乐厅副总经理方靓说,注册开通第一周,微店销售额即突破2万元,发展到今天,线上销量已反超线下。
在方靓看来,改变的还不只是销量。对传统演出机构来说,建立自己的出票渠道,原本的软硬广告开支得以减免一部分,推广的成本更低廉,效率却更高了。
成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不仅惠及巨头,同样连接“长尾”。新的迹象,也在小渠道中萌发。在各个垂直领域,演出的尾票已通过豆瓣、淘宝甚至微信订阅号等方式发售。
虽然从体量而言,单一剧场的网络平台还不能和大麦、永乐等传统票务平台抗衡,但“长尾”的精准性正明显抬头。
例如,小剧场话剧这样大型票务网站可能忽略的“死角”,一些微信号、豆瓣小站均已介入。出票之余,还能提供演出信息及相关宣传。去年推出的移动应用“玩儿趣”App,已成为系列舞台剧《开心麻花》的首席移动推广平台。
大处有集群规模,小处有精准聚焦,票务之变,正在发生。
实况转播引领升级模式
祖宾·梅塔指挥、女高音歌唱家和慧领衔的歌剧《阿依达》,是国家大剧院2015年的“开年大戏”。开演以来,票房与口碑都收获颇丰。2月3日19点30分起,国家大剧院通过网站及“大剧院古典”App,实现了《阿依达》的“现场直播”,中国移动旗下的和视频、和视界网站及手机客户端,以及其他6家网站,同步转播了演出实况。“网上歌剧院”的大幕,由此拉起。
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实况转播”,已从公开演出延伸到后台场景,每一件事都有实时影像供观众调取。据了解,这一技术,国内剧院也在摸索之中。此外,利用全息投影等技术展现剧院与观众的互动,也成为新的方向。
在网站及移动终端上,新产品也层出不穷。目前,国内不少剧院都已经拥有电子杂志、电子会刊、微节目册等线上技术。今年3月5日,“贝多芬第9交响曲”App汉化版正式上线。此前,“TheOrchestra”(管弦乐团)也于今年1月推出汉化版,指挥家萨洛宁亲自参与设计。他表示:“古典音乐不该与科技脱节,结合现代科技和古典音乐,与年轻一代互动,是推广古典音乐的唯一途径”。
更新潮的玩法出现在流行音乐中。乐视近日公布了去年圣诞节羽泉演唱会的数据。演唱会总票房90018张,虽然每张网络门票仅售30元,但9万余张门票的收入,也约等于在工体办两场演唱会的线下收入。这场演唱会在开始之前,就打出了“全流程互动式演唱会”的噱头,从曲目征集、海报评选、合唱征集、现场弹幕等环节,也都设置了互动的渠道。实际结果显示,演唱会的微博阅读量超过3亿次,讨论数为35700条,现场弹幕数12.733万条,有24293人参与。对商家而言,海量互动意味着丰富商机。对演出机构来说,从互动中挖掘更垂直、深层的服务,也前景可期。
互联网时代强调个体参与感,这种鲜明强烈的参与感成为“粉丝经济”的本质之一。就目前而言,在线演唱会的成功,或许仅限于一线明星。有数据统计了汪峰、杨坤、华晨宇、羽泉四场演唱会视频直播,以观看人数除以微博粉丝和百度贴吧粉丝的总量,得出的票房转化率分别是1%、4%、1%、1.9%,都不算太高。
但玩法变了,在互联网时代,更多的弄潮儿百舸争流的景象已不再遥远——乐视接二连三的直播,腾讯视频及更多互联网公司的介入,即是证明。
文汇报记者 邢晓芳 傅盛裕 周敏娴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