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西安4月3日专电 (驻陕记者 韩宏 通讯员 赵争耀)以“月亮国的璀璨文明”为名的古印度彩陶文明展昨天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开展,展览中有6只陶制的印度神猴——哈奴曼颇受关注,不少专家认为,哈奴曼可能就是中国《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展出的几只神猴活泼可爱,造型变化多端,备受关注。
哈奴曼是古印度神话中的神猴,相传哈奴曼可飞奔于空中,其面容和身躯也可随意变化,吼声如雷,力大无比,可移动山岳可捕捉行云。印度各地都建有哈奴曼神庙,人们常年前往朝拜,点灯进贡,香火旺盛。
胡适曾提出,中国《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孙悟空的原型即取自印度神猴哈奴曼。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我依著钢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记事诗《拉麻传》里寻得一个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他认为,随着佛教东传中国,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记载的“楞伽城大战”中大闹无忧园的情节,就是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原型。
史学大家陈寅恪由于对佛经极为熟悉,不仅验证孙悟空的原型即《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贤愚经》作为复证,他发现“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来源自两个绝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后,佛经传播者在讲说时有意无意将二者合一。
郑振铎先生、季羡林先生也认同此说。
鲁迅先生则认为孙悟空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其原型可能是淮涡水神无支祁。无支祁是古代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而且力大无穷,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大禹治淮水时,擒获住无支祁,用大铁索将其锁住并镇于淮阴龟山脚下。这与《西游记》一书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的故事情节颇为相似。无支祁的形象与镇于山下的传说,无疑与孙悟空有很多近似之处。
孙悟空的原型到底是不是哈奴曼,至今难以定论。有学者认为,孙悟空很可能是中印文化结合的产物,吴承恩将印度神话与中国上古神话糅合到一起,塑造了孙悟空这一崭新的形象。史诗《罗摩衍那》形成于公元前300年,自从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罗摩衍那》的故事就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传播,吐蕃地区的藏族学者最先将《罗摩衍那》翻译成藏文,后来中原地区又通过藏文翻译成了中文。此外,根据相关学者的考证,傣族史诗《拉戛贺》也是改变自《罗摩衍那》,同时《罗摩衍那》的故事还散见于佛教典籍之中。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对于博览群书、善于搜集野史秘闻的吴承恩来说,在撰写《西游记》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借鉴了《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的形象。
兰州大学文物鉴定与修复研究中心研究员、收藏家杨军说,展出的6只神猴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它解救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之妻悉多,与罗刹恶魔罗波那大战。哈奴曼聪明非凡,能排山倒海,善于腾云驾雾,变幻形象,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罗摩之妻悉多非常美丽,被楞伽城十头魔王罗波那用计劫走。罗摩在寻妻途中助猴王须羯哩婆夺得王位。猴王派手下大将哈奴曼,随罗摩去寻妻。勇敢机敏的哈奴曼火烧楞伽宫,盗仙草,终于帮助罗摩征服了强敌,救出悉多。
印度与中国同属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历史上两国间通过“丝绸之路”所进行的各种文化交流,曾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据悉,为期3个月的这一展览,共展出189件反映古印度文明的珍贵文物,文物出土地均来自中亚三大古遗址群,从古印度距今约6000年的梅尔加赫遗址的彩陶开始,到距今千年丝路时期出土的富有异域色彩的琉璃器、印章等文物,精品文物琳琅满目。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