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园的相亲角。高剑平 澎湃资料
“4月一个绵绵细雨的下午,顾老师悠闲自在地走在人民公园草坪前。叫他‘顾老师’不是因为他在学校里教书,而是行业里面体现德高望重的一种称呼。戴着火红色的软呢帽,穿着丝绸衬衫和棕色的皮夹克,顾老师衣着考究,但是谁也不会想到他每一天的工作其实是:将人们以爱的名义聚集在一起。”
4月7日,美国《赫芬顿邮报》的文章这样写道,“这是上海的‘婚姻市场’(亦即‘相亲角’)。和顾老师一样的几十个媒人会在其中为那些替自己子女婚事担忧的父母们将潜在的对象‘牵线搭桥’。”
文章称,社会观察学家们称它为相亲网站的“农贸市场化”,这片区域每周末都会变成一个安排相亲的集市,运气好一点的话二者走向婚姻殿堂。弦绳上晾着的、撑开的雨伞上挂着的、哨兵一样站着的父母手中拿着的都是孩子的征婚广告。
相亲角内的市民
“相亲角每周末下午5小时风雨无阻。在最近的一个星期六,一个两颊臃肿的‘厨师帽’向各路媒人分发了美食,然而也没能缓解周围的长舌唠叨里空气漩涡中淡淡的绝望气息。”
顾老师凭着为别人挂征婚广告小赚佣金,但在这块市场上真正流通和有价值的东西是信息布告本身的竞争力:“男,1982年出生,上海,未婚,有稳定工作,不抽烟、不喝酒。”
“效果最好的广告是一般的(对象):不太好也不太烂。”顾老师告诉《赫芬顿邮报》的记者,”他们的薪水不太高,但也绝对不能太低。”
他身后就是一排像他说的那样的人的征婚广告。
一个广告挂6个月需要16美元左右,他也会为自己负责的征婚对象做一些基础性的宣传。有些父母会在张贴自己孩子的招牌后面闲等,有些则在广告中穿梭时不时地记下一些匹配的信息。
如果父母双方找到中意的,他们就会交换联系信息,然后双方孩子约出来相亲。成功概率因人而异:许多家长说他们等了很多年没有结果,而顾老师等媒人则宣称委托他们的征婚“鲜有不奏效者”。
“中国的父母常常说,看到他们的孩子结婚、孙子出世,一辈子就圆满了,在相亲角这样的想法使得他们格外投入。”文章称,“但在一个2000多万人的城市,这样的愿望有时如激流捕鱼、大海捞针。”
文章认为,在广告内容方面,相亲角与Tinder(美国著名交友软件)的理念大相径庭:图片和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薪酬和房屋所有权状况。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婚礼不是一个浪漫结合的顶峰,而是标记着以传宗接代和维持家庭为主要目标的经济伙伴关系的开始。
“中国的婚姻和恋爱一直是整个家族的事情——比起新家庭的诞生来说,两个家族的结合意义更加重大。几个世纪以来,结婚通常是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结婚双方在选择对象上没有什么自主权。之后,新郎家要带着‘彩礼’上门求亲。”作者以自己的理解这样解释中国人的婚姻观念。
“在中国30多年的经济开放之后,这些传统的束缚都被解放了。知青们离开庄稼地,到大城市的工厂里面打工,同时也挣脱了父母和媒人在婚姻大事方面的干涉。今天的都市年轻人在恋爱交往上有更大的自由,Tinder这一类的交友App在大城市中占据一席之地。”
文章指出,以前,周期性的饥荒和长久动荡使老一代将稳定看得高于一切,而出生在中国经济繁荣时的孩子们则倾向于将门槛设定的更高。在好莱坞电影和韩剧的耳濡目染之下,中国千禧一代将浪漫提上两性关系的前几位。
“现在环境太好,人们都过得太舒服了。”顾老师说,“人穷的时候都是赶着去结婚。现在没有人着急这件事情,就算他们结了婚也不急着要孩子。看看你们美国,生活好得连孩子都不想养。”
文章说,尽管中国的年轻人可能希望单身生活的时间长一点,当结婚年龄到了的时候,传统观念难以撼动。许多家长保持着对孩子潜在配偶的虚拟否决权,经常用来击退男性追求者的武器就是房子。在现在的中国社会,如果没有一套房子,就达不到娶妻的基本要求。
成功的职业女性面临着不同的挑战。男性的传统观念把他们从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赚的比他们还多的女性身边吓走。同时,当代流行文化认为女性超过27岁未婚就是“剩女”,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让想要捧孙子的年迈父母感到恐惧。
这种恐惧驱使金磊(音译)在相亲角为她28岁的女儿匹配对象。金女士经过一系列步骤将女儿的信息张贴在“海外角”——专门给那些生活在中国大陆之外的孩子寻找对象的地方。金的女儿在香港工作,母亲把她蒙在鼓里,直到叫她去相亲那天她才知道这件事。
纵使这样做的结果是有“惊”无“喜”,金女士坚持认为这是在帮孩子的忙。“女孩子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想要男朋友,那么做家长的就出来帮一把咯。”她解释说。
金女士已经光顾这个相亲角大半年了,并且和其他一样来征婚的许多家长交换了孩子的信息和目标对象的条件。但到目前为止,她的女儿一个也不愿意见。
“也还算过得去吧。”金女士叹道,“有些人在这里边10年了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对象呢。”
(洪璟宁 译 上海外国语大学iChina媒体工作室为报道提供帮助)
来源:澎湃新闻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