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外高桥集装箱码头。 新华社记者 凡军摄
■本报记者 唐玮婕 实习生 白清怡
合欢路上的浦东展览馆,新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开发开放大型主题展明天起将向公众开放。在展览的一个角落,有一张看似不起眼的照片却能让不少熟悉浦东的人感触良多:画面中,宽阔的停机坪上停靠着的正是国内第一架以租赁方式报关进口的飞机。
时间跳回至5年前,单机单船融资租赁在国内还是空白。面对工商注册、机船登记税负、营业税和所得税优惠、外汇管理、口岸监管等一大堆制度障碍,敢闯敢试的浦东主动挑起改革重担,连破六大环节,探索出一条新路。一场彻底的“原始创新”让如今的浦东成为国内融资租赁最集聚的地区之一,开展业务覆盖飞机、直升机、船舶及海洋钻井平台等大型设备。
争当“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这是浦东开发开放与生俱来的使命。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抓紧浦东开发开放,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从此,这片热土因改革而兴。
“浦东的意义‘在于窗口作用、示范意义,在于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在于排头兵的作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决策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对浦东寄予厚望。直面“二次创业”新使命,25年时光足以让初生婴儿成长为有为青年,而改革则是浦东不曾改变的求索——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速度与质量,排头兵以改革为傲
这是一组足以体现“浦东速度”的直观数据:从1990年到2014年,浦东经济总量增长了118倍,财政总收入增长了290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136倍……
开发初期,外国记者形象地说,世界上五分之三的塔吊在中国,中国的塔吊一半在上海,上海的塔吊绝大多数在浦东。25年时间,阡陌纵横的农田转眼成了高楼林立的都市。
然而,这些还不是浦东人最引以为傲的。在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不再延续、经营成本显著上升的大背景下,新区靠什么保持吸引力?答案很简单,又很不简单。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说,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浦东已基本建成了与国际接轨的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这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来看看浦东行政审批的改革力度——25年来,审批事项从724项减少到204项,降幅达到72%;平均审批时限从法定22个工作日压缩到8.4个工作日,减少了60%;平均审批环节从3.4个精简到2.8个,压缩了18%。目前,浦东是全市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整体审批效率最高的地区。
根据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德勤的研究报告,浦东的外商投资成功率为68.3%,位居全国首位,不仅高于上海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更远超全国平均30%的成功率。
制度优势和营商环境吸引资本近悦远来,浦东已成为知名跨国公司在国内最集中的地区。截至2014年底,浦东已汇聚了372家总部,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29家,全球事业部或具备亚太区总部功能的80家;国内大企业总部143家。浦东的产业结构也随之不断优化,三个产业比重由1990年的3.7:76.2:20.1调整为2014年的0.4:32.6:67,三产比全市高2.2个百分点。
减法与加法,先行者以改革行动
改革是浦东的命根子,这里从不畏惧“自我断臂式”改革。沈晓明说:“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职能必须转变。”
去年5月,新区经过反复酝酿,推出“两个15%”的改革计划,即区级机关内设机构精简15%,区级机关行政编制精简15%,在全市率先迈出精兵简政的步子。
一年来,先后有113名机关干部“下沉”到基层,到问题和矛盾集中的第一线。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办公室原副主任姚亚英,被选派至陆家嘴街道担任综合党委副书记。作为首批选派到基层的年轻干部,经过基层磨练后,她最直接的体会是:“鞋跟越穿越低,本领越练越强。”
新区区委组织部收到的反馈意见显示,大部分街镇对下基层的干部表示满意,认为他们基础好、素质高,有大局意识,组织纪律性也强,他们的到来补强了基层队伍。很多街镇提出,能不能多给一些下沉干部的名额,“因为这样的人才,是基层最缺的。”
按照“两个15%”改革计划,浦东区级机关人员编制核减299名,精简率为15%;核减内设机构39个,核减率为16%。人员少了,机构减了,更为关键的是,政府工作效率做了加法。
“敢为天下先”离不开胆识与勇气,更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前不久,浦东宣布取消张江镇、村两级招商引资引税职能,将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承担的园区社会管理职能转由张江镇负责。让开发区管委会专注经济发展,把社会管理的舞台留给镇,各展所长激活“管镇联动”一盘棋。由于这次改革在上海是首次尝试,没有现成的做法和经验可以借鉴,浦东为此设计了两个协商平台:一个是经济发展协商平台,办公室设在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一个是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办公室设在张江镇。通过两个平台运作,管委会和镇都跨前半步,让老百姓感受到改革实效。
过去与未来,试验田让改革落地
眼下,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将从28.78平方公里,拓展至120.72平方公里,浦东的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张江高科技片区全新加入。浦东将以更广阔的市场、更积极的实践,释放自主创新的改革成果。
如何跳出“铁丝网”来建设自贸区,发挥出陆家嘴、金桥、张江已有的产业优势,扩展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功能,成为各大开发区布局的重中之重。25年前编制了最早的金桥规划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原院长朱晓明,此次又参与到“自贸区版”金桥规划的编制工作中。他告诉记者,在金桥的新规划中,不乏“工业4.0”“大云平移”(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化、移动互联网)等当下热门概念,而从出口加工区升级为能够代表中国先进制造业与世界竞争的开发区,诞生诸如“特斯拉”这样的颠覆性创新产品,是金桥在自贸区时代的目标。
在沈晓明看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成为浦东“二次创业”征途上的助推器,“扩区和管理体制调整以后,浦东承担着自贸试验区建设最直接的主体责任。我们将重点抓好‘四个叠加’:把自贸试验区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叠加,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作为制度创新的重中之重,着力探索形成地方一级政府一整套适应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管理体制机制;把自贸试验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叠加,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联动实现新的突破;把自贸试验区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叠加,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有力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把自贸试验区和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叠加,研究人才创新举措,希望通过自贸试验区取得突破。”
面向未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新空间、综合配套改革的新里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号角……对于浦东来说,改革创新无止境。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