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果不想在几十年后沦为科技民工、给美国人打工,就必须尽快和小农经济的思维和处事文化说再见。”昨晚6点,上海大学通识选修课“大国方略”迎来一位特殊的教师:该校党委书记、校长罗宏杰教授。
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大学能为科创中心贡献什么、大学生该具备怎样的创新素养?罗宏杰勉励听课的学生:千万别狭义地把创新理解为“科技创新”,“从体制机制到文化,创新无处不在,创新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
中国能咬到第一口苹果吗
作为上海大学目前人气最高的通识选修课,昨晚“大国方略”的授课主题是:“中国能咬到第一口苹果吗?”作为这门课的“暖场”,上海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许春明教授率先走上讲台,从一个很小的切口,向学生们展示了美国苹果公司的创新野心。
苹果手机抛出的广告就表现了其勇于突破、创新的气息。最初的苹果手机,广告词是“苹果重新定义手机”;而后的iPhone4打出“再次改变世界”的广告,iPhone5宣称“迄今为止改变最大的”,到iPhone6的推出,抛出“岂止于大(bigger than bigger)”的新概念……
有机构做过测算,每卖出一部苹果手机,美国苹果公司获得的利润高达58%,而中国的富士康作为其制造链的一环,利润仅为1.8%。
接过许春明抛出的“苹果”,罗宏杰直奔主题,向学生们展示目前国际科技竞争的激烈境况:“在美国硅谷的大量科技创新公司正展现出一个趋势:美国公司牢牢抓住设计权,主导顶层设计,并把在整个产品创新链上不具备核心竞争要素的成本分散到世界各地,从全球集成资源。”
和美、欧等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上集全球优质资源、打造系统创新团队的路径不同,罗宏杰坦言,国内的不少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在从事科技研发的过程中,多少还被传统“小农经济”的思维所捆绑。“最突出的表现是,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资源条块分割,整合不易。”
马桶盖里也有高科技
在出任上海大学校长前,罗宏杰曾在中科院系统工作多年。在大学的课堂上,罗宏杰坦率地和学生们分享他观察到的存在于高校和科研系统中影响创新因子迸发的障碍、阻力。
“以前我在中科院的一个研究所工作发现,即将退休的研究员在谈及究竟从事多少个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原创项目上,不少人都语塞。”在罗宏杰看来,发生在这些研究员身上的尴尬,折射出的是困扰中国科技界的一个老问题:科研和产业不对接。
为本科生上课时,罗宏杰还插了一段“花絮”:不久前媒体都在热炒一条新闻,中国游客到日本旅游,把马桶盖都买空了。他由此谈到了马桶的学问,“可能我们很多人会说,日本的马桶盖有啥了不起?可我告诉大家,在世界洁具行业,中国还没有一家叫得响的企业。”一个在科勒公司工作的学生谈起热销的马桶盖,给罗宏杰“上了一课”:千万不要小看马桶盖,它涵盖的技术领域包括人体工学、流体力学、材料学、空气动力学、五金件配套以及美学。
由此谈及目前国内科研界的创新,在罗宏杰看来,看不起“马桶盖这样的小项目”,更愿意拿大把钱砸“高大上”的项目,这是必须加以反思的。“有时候,创新需要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舍得下苦功夫,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罗宏杰强调,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我国目前正在改变传统的创新模式,更加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更注重协同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走向创新大国。
文汇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