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苏佳灿(中)在医院临床带教学生。(长海医院供图)
■本报记者 陈青
20年前,他以“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第二军医大学,毕业时免试直升就读硕士研究生,而后博士毕业留校。进入工作岗位,他更是冲劲十足,7年前,31岁的他晋升为长海医院最年轻的副教授;如今,不到40岁的他已是医院创伤骨科的掌门人。
他叫苏佳灿,从医16年,已取得了超凡佳绩:率先在国内开展多项新技术新疗法,并成为在生物材料运用于骨科疾病治疗方面有独到造诣的骨科专家。他主攻的战创伤救治和相关器材研制成绩斐然,研究成果获10项专利。凭借着独树一帜的教学理念,先后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教学比赛一等奖。
本科毕业时,苏佳灿以综合成绩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读研,他选择了创伤骨科专业,师从我国著名创伤骨科专家张春才教授。在苏佳灿看来,创伤骨科的许多研究可以实现平战相结合,战时服务战场、平时造福百姓。
当时骨科领域生物力学研究刚刚兴起,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他选择了骨科生物力学研究,并主动找到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参加他们的研究生课程学习,接触了许许多多生物力学的前沿,这为他之后的科研创新奠定了基础。
“那时候,虽然来回奔波很辛苦,但收获不少。”苏佳灿说,当时从长海医院到同济大学,骑车需要40分钟,而他每周基本上要骑4个来回,一直坚持了4年半,直到完成博士论文。
博士毕业前,苏佳灿撰写了国内第一部《人体骨骼数字模型仿真学》,并且构建了国内第一个人体骨骼数字模型库,被评为当年全国学术专著评比一等奖。这对于一个孜孜以求的研究生而言,无疑是最大的褒奖。
在长海医院附近,紧邻的有两大企业——宝钢和沪东造船厂,那里不时发生工人被重物砸伤致残的不幸事件。如何寻找到一种治疗手段,保护这些毁损伤患者的肢体呢?苏佳灿选择了毁损伤这个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方向,他联合烧伤科制定了一套周密有效的诊疗体系,对于毁损伤患者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
运用这一新技术成功抢救的第一个毁损伤病人,是宝钢的31岁工人小顾。在清点库房钢锭时,钢锭滑落,小顾的右小腿以下被砸得稀烂。经过半年的努力治疗,小顾的腿保住了,不仅不需要安装假肢,而且能够用这个曾经毁损的下肢自由行走。
跟踪结果显示,该项新技术使肢体保存率由过去的50%提高到75%,目前已经在国内近20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共救治近300例患者。苏佳灿作为第一完成人开展的毁损伤系列研究,获得了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但苏佳灿并未止步,他说,患者的期待,是医生的使命。面对医院使用的骨科器械和耗材大多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等现状,他又一次选择了继续深造,师从国内著名材料学专家、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昌胜做材料学博士后研究。
为了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生物植骨材料,他从东北角的五角场一次次横穿上海市区到西南角的华东理工大学,不断探究材料领域的奥秘。经历6年艰辛,目前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已经成为国内医用材料领域崭露头角的生力军,不仅在去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并且与韩国、美国、以色列的专家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现在,仅苏佳灿个人领衔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就有17项,他以第一或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SCI论文25篇。但苏佳灿说:“患者的微笑比获奖更重要。”在他看来,医生的使命在于救死扶伤,在于责任与担当——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看到希望。
苏佳灿,临床医学博士,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荣获2014年度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他说:“患者的微笑比获奖更重要。”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