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文
人们说哈瓦那没有什么可逛的,一天就已经足够。可是我愣是一天只逛了哈瓦那的一半,连老城的那些景点还没有走完。行走在哈瓦那的街道,不免会找到些熟悉的痕迹。
那天晚上在哈瓦那并没有睡好。当地天气闷热,晚上开着电扇感到过于潮湿,开着空调又为噪音所困扰,一晚上睡不踏实。早上起来听到雨声,这才意识到房间里有一块区域是没有天花板遮盖的。下雨天哈瓦那特别容易停电,起床没多久灯就全部灭了,所幸时间不长,大约十分钟后又恢复了正常,这在墨西哥倒也是常有的事。雨天的哈瓦那有些泥泞,若是走到菜市场门口,更是令人作呕。城市里许多地方都在开挖,要么在房子边筑起围墙,要么在街道上凿出沟渠,只是鲜能见着正在劳作的施工者。
中央广场附近,除了那些吆喝的出租车司机和雪茄小贩外,还时不时遇见各种操英语的搭讪者,想做兼职导游的,或是推荐饭馆和酒吧。有一位自称想练习英语的古巴人告诉我当天景点全部关门,想顺便推荐他自己的生意。不过这番话也并非全都是假话,如旧国会大厦、哈瓦那大剧院全都打上了维修关门的标签。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缺乏维持的经费,旧国会大厦从2006年开始就一直闭馆。穿过何塞·马蒂大道,拐一个弯就到了古巴革命博物馆。这里展示着古巴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的历史,只是外国人入场需要支付6“红比索”(类似外汇券,供外国人使用,因票面呈红色俗称“红比索”),而古巴国民的门票价格只有6“土比索”,两者价格相差24倍。展馆内革命过程浓墨重彩,社会主义建设轻描淡写,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展览戛然而止。古巴原有的经济结构严重依赖蔗糖的出口,社会主义革命完善了分配制度、缩小了贫富差距,但是经济增长的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缺乏资源禀赋的国家又该如何完成飞跃?至少在这个博物馆内,无法找到答案。
老城区与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预设的描述中大多是“脏乱差”的景象,而只有到那里走一走,才能真切体会那依稀留存的“小西班牙”之感。仍然兴旺的旅游业给古巴带来了活力。穿行在尽是外国人的街头,你很难想象这里就是古巴。
我向一位老奶奶买了一份古共中央办的报纸《格拉玛报》,全古巴人都知道报纸售价是1“土比索”,而老奶奶却要问我收1“红比索”,经过讨价还价,以10“土比索”成交。古巴没有几份报纸,这份机关报有八个版,头版有两条体育新闻、一条书展讯息以及一则有关欧洲妇女同工不同酬的报道。
古巴的酒店、餐厅、景点基本都是国营的,且不论服务质量如何,更直观的感受就是冗员太多。走进一家博物馆,常常能见到那些工作人员齐刷刷地从椅子上站起来,估摸着一个小博物馆至少得有七八名工作人员,真正需要的最多也就一半。博物馆工作人员想方设法地要给你讲解、跟你合影,都想法子挣些外快。于是,大凡参观一些小博物馆都不那么踏实,走马观花看一遍也就匆匆离去。
或许是收入偏低,才让民众想方设法在更有钱的外国人身上多赚一些。倒也有好处,古巴的书籍价格真是便宜,正规书店出售的图书单本价格基本不会超过30“土比索”,不到10元人民币而已。我想若是自己在古巴上学,恐怕书店里一大半的书都会被我搬回家。
今天的古巴有了更宽松的签证政策和手机使用限制,这个国家也在开始一场经济改革。哈瓦那的大街小巷遍布着切·格瓦拉的纪念品,这位曾经的古巴革命象征,而今成了商品化的标志。
想起墨西哥媒体曾引用过劳尔·卡斯特罗的一句话:“我是来巩固社会主义的,不是来摧毁社会主义的。”一旦改革全面启动,古巴和哈瓦那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